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孫伯翔:現在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為參加某個大展入選或獲獎而喜

2024-06-13國風

書藝之道,當以勤奮為主,然勤奮以酷愛為前提,沒有酷愛便沒有勤奮。

「品酒醇醨迥異,學書碑帖無町。」名碑、名帖皆為傳世之瑰寶,永取不竭。後學者可任其所愛擇而學之,循序漸進,由古而尋,千萬不要重碑而輕帖,也不要揚帖而抑碑。

學書當學法,學法當從古入,這個道理似乎人人都承認是源流之理,毋庸置疑。我們講的從古入手是強調以名碑、名帖來作為法則深學,不是任何一種都可作為法源,比如無名的或以刀代筆的小墓誌、小造像、刑徒磚以及竹簡、木簡、一般的寫經等等,只能取其意、悟其天趣,不能作法。

學書當有主見,但不是固執,學書更要廣泛請教征求意見,其兩者並不相悖。

學書也好,作書也罷,始終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最為重要,不為名利所左右。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為參加某個大展入選或獲獎而喜,也不要為落選而懊恨,更不要逐追時風。

寫帖要雋永,寫碑要樸拙,帖重韻,碑重骨,學習碑與帖可以相互借鑒,但不能倒置。比如魏碑字是一種出自古意、雄強多姿的書體,拙中見美,它恰似嶙峋山石、蒼松翠柏,以樸拙自然為尚,若以妍美的筆寫魏碑是歧途,是彎路,事倍而無功。

我不贊成將書與畫割裂開來,作畫應立意,作書亦當立意,畫以書入,書以畫入。書畫同源而不同流。

寫楷書若能來自古人,又能不同於古人,且獨具面目,於平實之中顯出靈性,那是難能可貴的,而且應成為我們學書者的一個目標。

楷書第一要素即「靜中寓動」,靜中無動是美術字,行草書則反之,要「動中有靜」。

一幅作品形質是軀殼、性情是靈魂,習書之始要形質在前,性情在後,待掌握了形質之後就要性情在前。

篆隸是古拙的東西,它以拙為美,是山東大漢;行草書則是大家閨秀。字的靈魂就是墨線,結體美是第二位的。

沒有完美的局部美就沒有完整的整體美,上筆闕如,下筆完善,第一筆是未知數,以後則隨時調整,最後達到和諧。

孫伯翔

1934年出生於天津武清縣。

晚號「適叟」。

被譽為「當代北碑第一人」和「碑學巨匠」。

2024年4月16日在天津辭世,

一生以魏碑書體立足於當今書壇,

2013年獲中國文聯第十一屆造型藝術成就獎,

2015年獲第五屆蘭亭獎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