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臘八節這天蘇軾找張懷民喝酒,寫了一首詞,結尾讓人心疼不已

2024-03-17國風

記承天寺夜遊

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前兩天和孩子聊天得知他會背誦這篇短文,還說他上五年級時就會背誦了,著實讓我很是驚訝。於是我就問他文中的「閑人」是什麽意思?答曰:沒事幹。

這篇短文裏面,其他字詞都不難理解,唯獨這個「閑人」不好理解。

首先是蘇軾和張懷民都是貶謫身份,且都是有職無權之人,自然就沒有公事可處理,說是「閑人」並不為過。

其次是他們二人真的是「閑人」嗎?張懷民留存下來的資訊極少,尚不可知。而蘇軾為了糊口,帶領家人在東坡辛勤耕種,並不是我們常說的那種沒事可幹的閑人。

所以,這裏的「閑人」更多的是仕途上的不得誌。蘇軾內心深處並不想做一個「閑人」,賞月的「閑人」的自得不過是貶謫的「閑人」的自我調侃、自我安慰罷了。

大多數人對張懷民的了解都是來自於蘇軾的這篇短文。蘇軾還給張懷民新蓋的亭子取名「快哉亭」。應張懷民邀請,蘇軾的弟弟蘇轍還寫了一篇【黃州快哉亭記】。就這樣,張懷民和汪倫一樣,名留青史,羨煞旁人。

除了這些資訊,蘇軾筆下還有一首詞和張懷民有關。也是1083年,也就是上面短文中的「元豐六年」。臘八節這天,好友張懷民收到了朝廷的調令,要北歸京城待職。臨行前,蘇軾前往懷民的小閣,二人開懷痛飲,寫下了這首【南歌子·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

南歌子·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

宋·蘇軾

衛霍元勛後,韋平外族賢。

吹笙只合在緱山。

閑駕彩鸞歸去、趁新年。

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

他時一醉畫堂前。

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衛霍元勛後,韋平外族賢。吹笙只合在緱山。閑駕彩鸞歸去、趁新年。

衛青和霍去病雖是皇親國戚,可二人功勛卓著,名留青史。韋賢父子和平當父子雖是外族,然而他們以賢德著稱,終是官運亨通。你本是王子喬一樣的仙人,卻遭遇貶謫。這次你乘鸞北歸,正好可以趕上新年,未來不可限量。

上闋的難點就在於三個典故。

衛青和霍去病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這裏就不贅述了。

韋平是西漢韋賢和兒子韋玄成、平當和平宴父子的並稱。他們都以賢德著稱於世,位列三公,官運亨通。

說了一連串的人物,要麽是外戚,要麽是外族,有可能和張懷民的家庭背景有關,目的就是誇贊懷民。他也會和這些古人一樣,成就一番偉業,獲得萬世美名。

緱(gōu)山:道家的洞天福地。

「吹笙只合在緱山」這裏也用了典故,出自【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本是周靈王的太子,喜歡吹笙,在嵩山修煉十年,七夕這天乘白鶴出現在緱山,羽化成仙。

蘇軾這裏誇贊張懷民是和神仙一樣的人物,本來是自由自在的,可卻遭到了貶謫,失去了自由。

張懷民是「仙人」,當然要乘彩鸞北歸,又逢新年,萬事定能順遂。

祝賀懷民終於解脫了,擺脫了貶謫的苦悶,希冀他這次北歸可以官運通達,前途光明。

整個上闋都是美好的字詞,蘇軾誇人的水平確實高超。

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他時一醉畫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你我在焚香的烘暖小閣,浴佛的輕寒天氣裏告別。他日你東山再起,若在畫堂前醉飲,不要忘記我這個憔悴不堪、孤老的長江邊上的故人。

浴佛節(北方多在臘八節舉行,南方多在四月八日舉行)這天,燒香拜佛、煮粥供佛。

下闋起句就交代了地點和時間——懷民的小閣、臘八節。小閣外面天氣輕寒,屋內溫暖如春,二人痛飲,氣氛融洽,心情愉悅。

臉紅耳赤之際,蘇軾吐露出了內心深處的心聲:他日你飛黃騰達之時,不要忘記,曾經有一位故人,還在長江邊上忍受煎熬,孤獨終老。

一個「憔悴」,一個「老」,讓人很是心疼。

懷民元豐六年初被貶黃州,年末就回到了京城。而蘇軾,已經在這裏待了四年了。看到好友北歸,祝福是真情流露,而他自己卻難免陷入深深的低落當中,實屬人之常情。

不知懷民聽後內心是何感受。

人們喜歡蘇軾的豁達和豪邁,所以這樣一首帶有傷感情調的小詞,知名度就不怎麽高了。但我要說的是,真是因為這些小詞,我們才可以更全面、更完整地認識蘇軾。

—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