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第151章 波羅浮屠堪稱佛祖高境界 吳哥石窟最早高棉建築物(二)

2024-08-27國風

從垂直方向上我們可以將主要建築分為塔基、塔身和塔頂三個部份。塔基 是一個邊長為123米的正方形,高4米。塔身 由五層逐漸縮小的正方形構成。第一層距塔基的邊緣7米,然後每層以兩米的差距縮小,留下狹長的走廊。塔頂 由三層圓形構成,每一層上建有一圈多孔的舍利塔,三層的舍利塔形成三個同心圓。正中是一座主要的圓塔,圓塔的頂端是整座建築的最高處,離地35米。波羅浮屠每一邊的中間都有入口,總共有32只石獅子看守著4個入口,每個入口都有台階通向塔頂。佛塔的主入口在東邊,浮雕上的故事從這裏開始。山坡上有台階通往山下的平地。

佛塔頂層

佛塔的三個部份代表著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個修煉境界,即:欲界 (Kamadhatu)、色界 (Rupadhatu)和無色界 (Arupadhatu)。塔基代表欲界,五層的塔身代表色界,而三層圓形的塔頂和主圓塔代表無色界。色界細致裝飾的方形在無色界演化為毫無裝飾的圓形,象征著人們從拘泥於色和相的色界過渡到無色界。

1885年人們在塔基的下面發現了一個隱藏的部份。這部份隱藏的塔基裏刻有浮雕,其中的160幅描繪了真實的欲界。現存的浮雕上有簡短的銘文,似乎是給雕刻師的指示和描繪要雕刻的場景。人們起初認為隱藏的塔基是為了防止山體下沈。另一種理論根據印度古代一本關於建築和城市規劃的著作Vastu Shastra認為,隱藏的塔基由於設計錯誤被上層的塔基代替。

波羅浮屠有大約2670塊浮雕,其中1460塊敘事浮雕、1212塊裝飾浮雕,覆蓋了建築的立面和回廊。浮雕的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分布於隱藏的塔基和塔身。敘事浮雕被分為11組,環繞整座建築,總長三公裏。第一組浮雕在隱藏的塔基中,其余十組從波羅浮屠東門開始分布於塔身的下面四層。墻上的敘事浮雕順時針分布,而回廊上的反方向分布。這種分布方式符合佛教徒朝拜聖跡時的右旋禮:信徒順時針繞行,而聖跡常在右側。隱藏的塔基裏的浮雕敘述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律。塔身第一層墻上的浮雕分上下兩欄,每欄各120塊石板。上欄敘述了佛陀的生平,下欄和塔身第一、二層的回廊一起敘述了佛陀的前生(本生)。其余的浮雕敘述了善財53參修成正果的故事。

除了石頭上雕刻的佛教大千世界故事之外,波羅浮屠還有許多佛像 。雙腿交叉的佛像 端坐於蓮花座上。它們分布於塔身(色界)的五層正方形和塔頂(無色界)的三層圓形上。塔身的佛像供奉於壁龕(kan)中,在欄桿的外側圍成一圈。隨著面積逐層縮小,佛像的數目也逐層遞減。塔身的第一層(最底層)有104個壁龕(kan),第二層有104個,第三層88個,第四層72個,第五層64個,總共432尊佛像。塔頂的佛像被安放在多孔的舍利塔內,第一層(最底層)有32座舍利塔,第二層24座,第三層16座,總共72座。塔身和塔頂的佛像共計504尊,其中300多尊被部份破壞(多數缺頭),而43尊全無蹤影。

損壞部份

起初看來這些佛像大同小異,然而它們的手勢(印相)有微妙的差別。塔身的佛像共有五組印相,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代表著五個方位:東(右手結鎮地印,左手結根本定印)、西(雙手結根本定印)、南(右手結施願印,左手結根本定印)、北(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根本 定印)、中(雙手於胸前結講經印)。塔身從下而上的四層佛像手結前四種印相,它們的印相與面對的方位對應。塔身最上層佛像一律雙手於胸前結講經印。每種印相代表五方佛(或稱「五智如來」)的一方,分別是東方金剛不動佛(不動如來),西方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無量光如來等),南方寶生佛(寶生如),北方不空成就佛(不空成就如來),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塔頂的佛像則是結轉法輪印的釋迦牟尼 。

頂層佛像——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