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邱曉雲
在浩瀚的藝術長河中,那些璀璨奪目的名家大師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他們留下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時間與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作為全國美術館體系中的璀璨明珠,名人館以其獨特的命名方式,不僅彰顯了對其藝術成就的崇高敬意,更成為了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這些場館,如同散落在華夏大地上的藝術珍珠,共同編織出一幅絢麗多彩的中國書畫藝術圖譜。名人館在履行社會教育和服務職能方面同樣不遺余力。它們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普及美育、提升公眾藝術素養的重要平台。本期起,美術報推出「中國書畫名家館館藏巡覽」欄目,我們將透過連續、深入的解讀,揭示每一幅館藏作品背後的故事,挖掘其深層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 ——編者
吳昌碩 獨松關圖 128×59cm 水墨紙本 1895年 吳昌碩紀念館藏
【獨松關】畫軸縱128厘米,橫59厘米,是吳昌碩1895年4月所作,水墨紙本,綾裱,吳昌碩紀念館藏。 圖左中下角以濃淡水墨點苔作矗立一邊的巨石,右下角一棵遒勁的松樹延石而長,露出尾梢部份,兩三枝杈,呈倚靠之勢。右上題款雲:「吾邑獨松關由此高曠之氣,人謂昌碩擬雪個則失之矣。光緒乙未四月初吉。」題款鈐白文印「吳昌石」,朱文印「俊卿」。 該圖是吳昌碩代表性的山水畫之一。 五十歲時,吳昌碩在學習古人、廣收博采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其山水作品樸茂自然、寄情喻意,詩書畫印呈融合之勢。這幅圖從用筆上看是較典型的以書入畫作品,用草隸筆法寫出的巨石渾厚蒼勁,用篆箍筆法寫出的松枝剛勁有力,用草書筆法勾出的松針倔強堅挺。縱觀全圖可以深切感受到吳昌碩作畫時如書寫般任意揮灑的痛快淋漓。
獨松關實景
獨松關是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抵禦北方入侵的重要關隘 ,清同治【安吉縣誌.古跡】載:「獨松關,宋建炎間(1127-1130)兵起,壘石為關,名曰獨松關」。獨松關在今浙江省安吉縣境內,南與杭州市余杭區境交界,北距安吉城關昌碩街道8公裏。關隘雄踞獨松嶺上,地勢險峻,原有一棵千年古松,關以松名,故名「獨松關」。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獨松關與位於余杭境內的幽嶺關、百丈關合稱「獨松三關」,是南宋京城臨安北側的主要屏障。 只要守住獨松關,也就擋住了杭州北邊的兵患。 作為古代臨安經廣德通建康(今江蘇南京)的咽喉要地,這裏曾經是兵家必爭之地。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評述說:「自天目而北,重岡結澗,回環數百裏,獨松嶺傑峙其中,嶺路險狹;東南則直走臨安,西北則道安吉、趨廣德,為江、浙二境步騎爭逐之交。東南有事,此亦必爭之地也。」雖獨松關地勢險要,自古為東南之屏障,但多次都因人為不力而形同虛設。據【孝豐縣誌·建置誌關隘】記載,宋建炎三年(1129)「兀術自廣德過獨松關,見無戍者,謂其下曰:南朝若以羸兵數百守關,吾豈得渡哉?」。宋德祐元年(1275),宋將羅琳戍獨松關,元將阿剌罕自建康出兵經廣德,破獨松關直取臨安,至1279年南宋遂亡。到了吳昌碩的少年時代,清鹹豐十年(1860),清軍進攻天京(今南京),太平軍將領李秀成、李世賢曾多次出入獨松關與清軍周旋,後由杭州借獨松關捷徑迅速北上,與各路太平軍大破清軍,遂解天京之圍。同治三年(1864),太平軍晚期將領列王徐郎、佑王李遠繼,也多次憑借獨松關,與清軍和民團激戰。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吳昌碩曾作【過獨松關】七言詩一首:「古木參天石磴盤,南朝半壁嘆偏安。空憐王氣余荒壘,猶有風雲護遠巒。自古武臣言戰易,從來殘局獨支難。即今四海澄清日,地險何須問守官。」
吳昌碩 榆關勁松圖 133.4×65.2cm 1894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深受傳統文化熏陶,自幼就懷有遠大的抱負。然而在清末民國初年的亂世中,他先後經歷了家破人亡、官場失意等人生苦難,目睹了國家遭受侵略瓜分、生靈塗炭的現實,在胸中積郁了強烈的憤慨和不平之氣。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五十一歲的吳昌碩躊躇滿誌,不顧親友勸阻應時任湖南巡撫吳大澂(1835-1902年)之邀作為「贊畫軍事」參佐戎幕,投筆從戎,出征山海關,欲譜寫一曲壯懷激烈的戎馬之歌。出征榆關途中,吳昌碩繪【榆關勁松】圖,以墨潑塗繪高聳之山峰,以迅疾筆勢勾寫三兩松樹倚於峰頭。自題「野店當門水,層陰背郭峰。壑冰狐聽老,兵氣雁知兇。啖餅名何補,澆愁酒正濃。蒼涼娛薄醉,來倚兩三松。昌碩。此刻流走自然,略似儀征讓翁。甲午十月記於榆關軍次,缶。」 直抒胸中慷慨悲壯的豪情。可惜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吳昌碩悲痛之余寫下了【哭丁汝昌】詩:「海軍未復誰雪恥,憤失海權蹈海死。嗚呼吾國多烈士,精衛銜石滄溟填。東西鐵艦無烽煙,報家國思忠孝全。招魂魂歸跨白鳳,眼看八荒鹹入貢。一慰西湖喪明痛。」悲憤之情和民族氣節躍然紙上。
【獨松關】圖創作於1895年4月,從年代可以推算甲午戰爭剛結束不久,戰爭的失利之痛仍如利劍紮於胸中,列強的入侵、社會的動蕩,生靈的塗炭,不能不讓他在幽憤之余希望祖國在面對外寇入侵時,能一如當年的獨松關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家鄉的獨松關為題材,借巨大的石、剛勁的松傳達高曠的豪邁之氣,既是漂泊在外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更是對風雨飄搖中的國家民族的深深希冀。
過獨松關詩
此外,題款的 「吾邑獨松關由此高曠之氣,人謂昌碩擬雪個則失之矣 」則表明了吳昌碩的作畫主張,點出了吳昌碩學習「八大」,又超越「八大」之處。在繪畫創作理念上,吳昌碩極力主張氣勢,常說「作畫時須憑一股氣」。他所謂的「氣」除了個人氣質、秉性和民族氣質、時代氣息外,還包括了對事物的一種認識。他曾說:「山是古時山,水是古時水,山水繞精神,畫豈在貌似。」古今山水的面貌大同小異,但古今相似的山水卻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精神。這在他的畫面布局、用筆等方面顯得最突出。他的作品不論橫幅直幅,常用對角傾斜之勢,這幅【獨松關】也如是,左下松石與右上題款以氣取勢、因勢傳神,橫塗豎抹,蒼勁雄渾,貌拙氣酣,以極簡練的筆墨表現出深邃的意境。
(作者為吳昌碩紀念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