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德經】:悟道要有超越性思維,要求我們要保持平淡天真的心態

2024-04-12國風

老子認為,只有自己親歷道境,不為現象世界所羈絆,才能獲得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段話的整體意思是:大「道」空虛無形,但這個虛體並不是一無所有,它含藏著無窮無盡的創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永遠也不會窮竭的。它深邃似海、淵遠無限,就好像是萬物的源泉。它挫掉萬物的鋒芒,消除萬物的糾紛,協調好萬物的光輝,混同了萬物的塵垢,使它們成為互助共榮的一個整體。它是那樣的空澈透明,又好像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孕育生成的,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在這裏,老子透過形容和比喻,給「道」具體作以描述。本來老子認為「道」是不可以名狀的,實際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種寫狀,但在這段話裏卻描寫了「道」的形象。

在這裏,老子仍然在論述「道」的內容「無形」,在稱頌「道」雖然虛不見形,但不是空無所有的。老子認為,從「橫」的角度來看,「道」是無限博大,用之不盡的。再從「縱」的角度來看,「道」又是無限深遠的,是無以追溯其來歷的,它好像是自然萬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上帝)的祖先。

從橫縱來看,老子是想要告訴我們,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繼生萬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

可是,到這裏,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道的境界是靈明清澈的,如果有人存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不能說好像有人存在。既然說好像有人存在,那麽,不是就和「湛兮」二字相矛盾了嗎?

其實,這裏的「似或存」是一種猜疑的說法,意思是說:大自然實在是奧妙無窮的,它有著至誠不移的規律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好像有人在背後主宰著宇宙。這就像今天人們懷疑上帝的存在一樣:如果說沒有上帝的存在,那麽日月星辰的運轉,四時的交相更替等現象,怎會這樣有規律性呢?

到最後,老子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是似問實答,是說孕育世界萬物的是隱而不顯的道,而不是上帝。因為道是永恒的,它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從而否定了上帝創造世界的說法。

午後的陽光柔和而溫暖,透過百葉窗灑進屋子,映照在張其金那雙深邃的眼睛上。他輕盈地撥動手指,翻開面前的古典著作【道德經】,念出了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無盡的智慧。

對於張其金這樣一個虔誠的研究者而言,每一次閱讀,都如同與智者對話。他想要理解其中的奧秘,將其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然而,這個「道」究竟指的是什麽呢?

道,是無形卻又無所不在的存在,就像那陽光,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卻實實在在地彌漫著整個空間。「道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為恍惚。」這是他對「道」的解讀。意即,道是無法用任何形體來描繪的,無法用任何形象來表現的,它只存在於人們內心深處的那個微妙的恍惚狀態中。

張其金的眼神中充滿著敬畏和向往,仿佛透過繁瑣的文字,看到了那個智慧的源頭。他深深明白,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沒辦法用現實中的物質形態去表達出來的,而這些東西,正是引發人類內心深處共鳴的根源所在。我們可以孜孜不倦地探究,試圖解讀,但結果總是令人覺得神秘、美妙而又不可捉摸。

這便是匠人精神,也是他追求的境界——不斷追問、探索,懷揣著敬畏之心,接收來自那個世界的資訊。他希望能夠把這種理念傳達給更多人,共同去感悟人生的真諦。

可見,我們要想把握大道,應該有對社會全面的觀察和深入實踐的精神。所謂看破紅塵,首先應該從紅塵中滾過;能視金錢如糞土,必須自己曾經擁有過。沒有觀察實踐,很難超越與超脫。古人雲: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也就是說,在人的一生中有苦也有樂,只有在苦與樂交替的反復磨練中得來的幸福才能長久;在求知修道中既要有確鑿的信念,也要有敢於懷疑的精神,遇到值得懷疑的事就要去仔細求證,只有這樣,才能悟得真道與大道。

悟道要有超越性思維,它要求我們要保持平淡天真的心態。莊子和東郭子探討過有關道的問題,莊子說:「道是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的。讓我們順任變化,無為而處吧。恬淡而寧靜,漠然而清虛,安豫而閑適。我心誌寂寥,不知去向哪裏,也不知返歸何處,來去都不知道哪裏才是歸宿。馳騁在虛曠廣漠的境界裏,不知何處是終極。大道與萬物是沒有界限的。萬事萬物之間雖有區別,那也只是具體事物之間的差異;萬物之間,從本質上看是沒有區別的。這些有界限的事物中,包含了無界限的道。至於說到充盈空虛,衰敗滅亡。是道使萬物有充盈空虛,而道自己則無盈虛;是道使萬物有衰敗滅亡,而道自己卻無衰亡;道使萬物有始有終,而自己則無始終。道使萬物有聚合有離散,而道自己則無聚散。」

修道悟道,要靜心沈思。明朝的洪應明也曾說過:「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意思是一個人在寧靜平淡的安定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一個人在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中,才能體會到人性的真實面目。他還說:「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說人只有在寧靜中才會心緒像清澈之水,才能發現人性的真正本源;人在安詳、閑暇的氣度中才會發現人的真正靈魂;人在淡泊之中內心才會平靜安適,才能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由此可知,要想觀察和體悟真正的世界大道和人生正道,靜、閑、淡是最好的方法。

風花之瀟灑,雪月之空清,只有那些心情恬靜的人能夠欣賞到;水漲水消,草木榮枯,只有那些有閑情逸致的人才能掌握其中規律。江河流水,白雲出岫,在這種景觀裏,人們才能悟出從有我進入無我境界中的玄機。

修道也是如此,大道無處不在,關鍵就在於我們能不能去發掘和領略。而人心往往會妄動,妄動則會失真。只有摒棄所有雜念,靜坐凝思,才可以體會到真正的妙境,感悟到道的真正妙機。這個妙機就是:

人生有兩個世界,一個主觀一個客觀。

兩個世界非真相,有形無形本是一體。

有形的是有限的,無形的卻是無限的。

有形的被決定著,無形才是真正主宰。

了解了道的世界,人生再也沒有秘密。

所謂人生的秘密,就是大道執行規律。

有人說,道組成世界,道渾然一體,可是這個世界明明千變萬化呀!

其實,都是表面現象而已,我們知道,物質都是基本粒子組成,你我他,都是物質,組成都是一樣,空氣,山河都是一樣。無非原子,中子,電子這些。用心經裏面的話,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質上並沒有沒有分別。

一個由肉眼看不見的神秘的力量所驅動的世界,這也就是道的世界。由此我們知道: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中:一個是有形的世界,一個是無形的世界,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有形與無形的分法,實際上,這有形與無形就是一個世界。空氣無形,我們能把自己和空氣分開嗎?我們的思想也是無形的,可我們能讓自己的身體脫離思想嗎?

無形的決定著有形的:老子描述了「道」的虛無飄渺,不可感知,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然而又是確實存在,關鍵是它造就了我們,又決定著我們的一切。

當我們明白了我們的一切由那個無形的世界決定的時候,我們又應該怎樣理解、怎麽做呢?

我們的兩種思維: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使用著兩種思維:一種是具象思維,是針對具體有形事物的思維;另一種是抽象思維,就是針對抽象的或者無形的存在的思維。只是聽老子一說這無形的大道,我們有點發懵,忘記了自己本身就是這樣思考問題的。例如,我們遇到一件事情,會去思考它的原因,而它的原因可能根本就不在眼前或者完全是抽象的東西。你看,我們這不是在對具體事物進行思考時也在運用抽象的思維嗎?

我們生活在知覺和渾然不覺兩種感覺中:我們看到眼前的馬路、汽車等等,但也生活在空氣和宇宙之中,前者是有知覺的,後者是渾然不覺的,而這才是我們整個覺知的完整景象。老子只是喚醒我們對那種渾然不覺的覺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