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老人安葬後,遺像怎麽處理比較好?能不能留著?答案來了!

2024-03-05國風

「親人的離世,不是頃刻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濕」, 為了避免看到老人的遺物睹物思人,淚腺決堤,對待老人的遺物處理需要謹慎。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老人的遺像。

有的人在老人離世後,將遺像收藏起來,避免看到引發內心悲痛;有人則是將其置於祠堂,每日瞻仰遺容。

那麽何種方式是最佳的處理辦法,家裏老人去世後正確流程是怎樣,需要辦理哪些程式呢?

一、老人遺像的處理方式

對待老人的遺像,擺放位置需要十分慎重。

因為當親人離世之後, 裱著老人遺像的相框便成為了子女們瞻仰儀容,保存老人記憶的主體。

自古以來,中國家庭觀念濃厚,對於去世老人的祭拜傳統由來已久, 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每年多次的上墳儀式,包括不限於清明節、中元節、除夕、老人忌日等等。

此外,古時老人離世之後,還會在家中擺放靈位,其中書寫老人名字以及生平年月,供子孫後代方便瞻仰。

古時家族觀念濃厚,去世老人的靈位多會被專門收攏,也就是祠堂。

而隨著現代的到來,靈位逐漸被遺像所取代,但在南方等家族觀念比較濃厚的地區,將去世老人的遺像、靈位放進祠堂仍舊是傳統,每年還會組織家族成員以及小輩們前來祭拜。

但隨著現代交通的發達,很多人離開了生活的家鄉,開始奔赴城市或者是其他地區生活,每年多次的參拜家族祠堂成為了難事。 這部份人往往會在自己的家裏整理出一處角落,放置老人的遺像,每日祭拜。

關於家庭中遺像的位置選擇同樣很有講究。

一般來說,將老人的遺像擺放在書房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其一書房是家庭中文化氣息最重的地方,並且由於擺放的都是些書籍、筆墨紙硯等,不會存在油汙,避免了遺像被油煙侵染的可能。

再者,書房的環境要相對安靜。可以給予去世老人安定的氛圍,防止老人在泉下被生活的喧囂叨擾。

再者,書房一般是房子主人的私密空間,小孩子一般也不會進入, 防止被小孩子亂打亂鬧,避免了打碎相框的可能性。

再者盡管主人年歲再高,在父母的面前仍舊是小孩子,面對老人的遺像難免露出脆弱的一面。 而在書房私密的環境中避免了主人將脆弱示以外人。

除此之外,如果是房間空間沒有那麽寬闊,沒有專門的書房置放遺像, 也可以在房子裏設立專門的紀念角落,將老人的遺像擺放在上面以供瞻仰遺容。

但是也需要註意,因為環境的開放, 需要避免與廚房或者是客廳相距較近,避免遭受到人間煙火以及聲音的吵鬧。

而且對於遺像邊框的選擇同樣重要。 最好是采用金屬或者是實木的相框, 這樣能夠盡可能避免腐蝕,並且顯示出對於離世老人的尊重,塑膠邊框太過廉價不夠正式,不建議使用。

那麽親人去世後,必須要將老人的遺像擺放出來瞻仰嗎?其實並不是的, 這只是個人家庭的選擇,也可以將遺像收藏起來,要根據個人不同的情況來決定。

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強,將遺像擺放出來心裏可以得到慰藉,那麽便可以擺放遺像;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 看到去世老人的遺像便會心生悲痛,痛哭流涕,那麽便可以將遺像珍藏。

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子女對於過世老人的一種懷念以及緬懷, 親人去世後怎樣處理遺像並不是關鍵,趁著老人在世多孝順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由於中國的戶籍制度以及資產身份的認證,老人去世後需要辦理一系列復雜的手續,以及對於資產進行轉移, 那麽這部份的流程又是怎樣的呢?

二、老人去世後需要辦理的手續

家中老人去世之後,當務之急便是開具死亡證明。 其中根據離世原因的不同,也分為兩種不同的證明方式。

如果是受傷或者是疾病去世,在醫院中離世的,將會由醫院開具,這種相對較快;如果是在家中自然離世,壽終正寢的,則需要親人向居委會進行說明,由居委會幫忙開具證明。

再者則是由親人帶著死亡證明以及戶口本來到當地的派出所進行戶籍登出。 戶籍登出代表著老人社會性生命的終結。

除此之外,一般人在生前還有銀行卡以及各種證件, 這些證件也需要親人進行登出處理,銀行卡中的資產也需要轉移。

對於銀行卡的資產轉移,處理方式比較麻煩,也有不同的選擇。 按照正常的程式來說,是需要親人帶著親屬關系證明、財產憑證、存單等檔,來到銀行的櫃台進行辦理。

但是這種辦理方式非常麻煩,且拖占的時間也比較久, 老人去世後子女需要忙的事情非常多,很難分出大量的精力進行銀行業務的辦理。

而如果是在知曉老人銀行卡密碼的情況下,那麽可以自己來到銀行進行取款,但是值得註意的是, 非本人取款的數額上限為5萬元。如果取款數目很大,那麽還是需要辦理手續。

六大央行親人去世後資產轉移的手續辦理更加迅速,需要的檔也相對固定。 但很多老人的遺產往往並不在六大央行中儲存。

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 是因為地方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給予老人更高的利息利率,且送油送米活動頻繁,吸引了老人的好感。

而這些小銀行離世老人的資產轉移要相對繁瑣,每家銀行需要的檔、程式步驟也不盡相同。 因此親屬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檔準備。

但無論是何種資產的轉移方式,在老人去世後都將變得比較麻煩,因此對於老年人來說, 不建議個人名下含有過多的資產,早點對於子女進行資產轉讓,能夠有效縮短程式的繁瑣性。

老人養育子女一生情感深厚,很多子女經受不住父母離世的打擊一蹶不振,對於自身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那麽普通人在親人離世後又該如何改善情緒,走出陰霾呢?

三、親人如何避免老人去世過度思念?

親人對於老人去世難以釋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分別是內疚與罪責感、適應障礙以及自我死亡。

古語有雲,人生最悲痛的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如今年輕人都忙於工作,疏遠老人的當下,這句諺語的準確性還在上升。

很多人對於家中老人離世感到無比的悲痛,是因為覺得自己在老人生前的時候, 沒有盡到應該的贍養義務,沒能盡到孝順的責任。

當然這可能並不是親人所主觀造成的,可能是現實生活逼迫如此,最典型的便是年少時忙於學習、成年後忙於工作,疏忽了對於父母的陪伴。

或者是新老一代觀念的不同, 現如今的晚婚晚育理念,令老人一輩子三代同堂的理想破滅,從而埋下內疚的種子。

這種內心對於自我的苛責,很難透過別人的勸慰來抹平,更多的是親人自己與內心的和解。 想要改善自己內心的痛苦,最有效的辦法便是與離世的老人進行換位思考。

老人愛子女一生,自然不願意看到子女因為自己的離世感到內疚悲痛, 因此走出陰霾不僅是寬恕自己,還是令泉下老人感到寬慰,與離世老人和解,與自己和解。

親人對老人離世難以釋懷的第二個原因,則是環境改變導致的適應力障礙。

人21天便可以形成一個習慣,這種習慣甚至可以保持一生,但習慣的改變卻遠非21天便可以完成。

但親人熟悉了每當傍晚回家遠遠便能看到屋子裏的燈光,走進屋子便看到父母準備的熱飯, 而當這一切都消失時,那種失落感是很難形容的。

這種習慣的消失很難適應,只能透過轉移註意力來逐漸減淡,包括培養新興趣,專註於工作,選擇新環境生活等等, 靠外部刺激對於既定習慣進行緩沖,讓時間撫平創傷。

老人離世親人悲痛的第三個原因則是自我意識的湮滅。 人是社會性動物,老人的離世代表著自我一部份的社會性死亡。

想要走出的話需要開拓新的社交圈子,認識新的人, 將感情的註意力放在伴侶或者是子女的身上,如此才能走出陰霾,重拾生活的信心。

結語

老人的離世往往會對於親人造成心靈嚴重的打擊,遺像作為親人思念去世老人的遺物, 可以擺放在書房或者是祠堂以供瞻仰,心理承受能力弱的親人也可以將遺像珍藏防止睹物思人。

老人去世還需要辦理一系列的手續進行資產轉移,並專註於生活走出親人去世的陰霾,往前看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對於親人離世,遺像應該如何處理,大家有什麽想說的?大家覺得親屬應該如何走出老人去世的陰霾?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