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曾師智慧:中國人不講能力,卻十分重視本事。

2024-05-13國風

中國人主張,凡事多問應該不應該,少問喜歡不喜歡。「曾仕強每日箴言」

「明哲保身」是中國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學。

朱子說 :「明是明理之明,哲乃了然於心,保身則是依道理進退而處世,於是罪刑、災禍不至。」

中國人凡事先求自保。

遇到突發狀況,就會遵循明哲保身的哲學分析形勢,當進則進,當退則退。

形勢不利時,就要及早抽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何必逞匹夫之勇呢?

很多人反對「明哲保身」,認為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虛偽、消極,其實不然,一個人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的話,其他的都沒有意義。

人們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神仙都要先保全自己,何況凡人呢?

今天我們就教大家幾個明哲保身的小技巧,希望能對以後的為人處事有所裨益。

01.謹慎發表意見

一般中國人都自認為「是非分明」,也十分討厭「是非不明」的人。

但是,一旦面臨「反對」或「贊成」的抉擇時,大概都不願意明顯地表示出來。

理由是「是非難明」,一時之間,很不容易分辨是非,當然無法明白表示。

中國人主張,凡事多問應該不應該,少問喜歡不喜歡。 應該贊成的,就要贊成;應該反對的,也要表示反對。

事實上這樣老老實實地表現出來,結果必然是「好人早死」,落得淒淒慘慘,飽受眾人的冷嘲熱諷。

在公開場合,中國人不願意「應該贊成就舉手」或者「應該反對便表示出來」,因為這種情況,很容易被人利用或者招惹某些人的怨恨。

再說,舉手表決最不能表達「贊成中有反對,反對中有贊成」的態度,難怪中國人不輕易舉手,以免害死自己,還要惹人笑話。

完全贊成或反對,很容易引起聽者的反感。

若是將贊成和反對混在一起,相當於「有條件的贊成或反對」,聽起來就讓人比較願意接受。

例如 :「我畢業後馬上出國留學,你贊成嗎?」

最好的回答是 :「我不贊成你馬上出國,但是你如果準備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學的是什麽,將來學成之後要做什麽,我當然不會反對。」

最後,為了增強對方的責任,用「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來凸顯聽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視自律和自動。

表示贊成,聽者受到很大的鼓勵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荊州,造成陰溝裏翻船的慘局。

表示反對,聽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棄,或者缺乏信心。

不贊成也不反對,聽者才會面對現實,用心地研究判斷,自己做最後的決定。

合理的贊成加上合理的反對,形成中國人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立場。

我們說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事實上是贊成之中有反對,而反對之中也有贊成,並不是不分是非、糊裏糊塗或者怕惹事端。

02.有本事不可以隨便表現出來

中國人來到一個比較陌生的環境,大多會冷眼旁觀一段時期。

看看這個新環境有些什麽樣的人物,有些什麽樣的特殊規矩,我們稱之為「入境問俗」,為的是「不要隨便表現,以免遭受不良的打擊」。

「看看情況,應該如何表現大家才會接受,對自己最為有利」,因此「先投石問路,看看反應如何,再做進一步的決定」。

有本事馬上表現出來,往往也是「早死」的一種原因。

表現得不合理,表現得大家不喜歡接受,當然招致早死的惡果。

有本事不隨便表現,先看看情況,套套交情,拉拉關系,把現狀看清楚了,門路找妥當了;

再衡量情勢的變化,做出合理的表現,才可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至少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人不講能力,卻十分重視本事。

只有能力而沒有本事,往往一表現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夠把能力表現得恰到好處,受人歡迎。

中國人只主張「不可以隨便表現」,並沒有反對合理的表現。

我們必須遵循「應該表現時才合理地表現」、「不應該表現時,再喜歡表現也要自我約束,不要表現出來」的道理。

不能不表現的時候,務必謹慎地表現到合理的地步,不可任意逾越合理的範圍,以免引起無謂的後患。

我們應該隨時隨地禮讓給比自己更合適的人,來做更為合理的表現。

中國社會倡導「以讓代爭」,便是一旦引起競爭,便會自以為最合適而當仁不讓。

唯有禮讓為先,才能夠冷靜地讓來讓去,讓給最合理的人,來做最合理的事。

要表現,也應該讓真正有本事的人來表現,否則整天看那些不夠水準的人霸占表演台不下來,看了都會心煩。

讓來讓去,真的是自己最合適,這時候再當仁不讓,尚不為遲。

至少眾人受到禮讓,覺得有面子,就算幫不上忙,也會稍微支持一下,減少很多阻力。

03.合理地讓與爭

中國人是「同時說兩句話的民族」,一方面說「讓一步海闊天空」,一方面則鼓勵大家「當仁不讓」。

到底要「讓」還是「不讓」?

答案十分清楚:「應該讓的時候要讓,不應該讓的時候,必須不讓。」

可惜很多人始終聽不明白,搞不清楚這種讓與不讓的道理。

首先,我們只說「不讓」,很不願意說「爭」, 希望大家不要爭,因為不爭則已,一爭總是不擇手段,非爭到你死我活,決不罷手。

能夠不爭,大家都不要爭,多麽愉快。

不能夠不爭,不得不爭,這時候仍舊不要爭,用「不讓」來爭,代表「不爭之爭」,才是中國人推崇的君子之爭。

「爭」,很容易形成「小人之爭」。

因為有些人「報復心最強,報復期最長」,而且「報復起來,最不遵守規則,也最不擇手段」。

「不爭」,才可能成為君子之爭;不爭之爭,並不是「表面上不爭,實際上無所不爭」,也不是「台面上偽裝不爭,台面下死命力爭」。

不爭之爭,應該是「誠心誠意不爭,用禮讓來化解爭奪」。

「爭」和「不爭」的分別,前者依憑「自己捧自己」,後者得力於「他人捧自己」

自己捧自己,一切好話由自己親口說盡,多麽委屈,也可能淪為無恥。他人捧自己,有那麽多人肯捧,表示公道自在人心,豈非光彩而有面子?

自己不爭,他人卻樂意為我而爭。我們不需要爭,只要做到不讓,大家就會認定當仁不讓,多麽體面!

其次,一般人只夠資格禮讓,只有極少數人夠資格不讓。

我們常說禮讓,很少說當仁不讓,意思是「當仁」者實在並不多,不要時時、處處以為自己「當仁」,因而時刻都堅持不讓。

從事情的性質、輕重、緩急、大小來判斷「當仁」的尺度,我們很容易覺察大部份事情實在不可爭,也不必爭。

綜上,文中主要闡述了三種明哲保身的技巧。

第一,我們要謹慎發表意見,以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立場來合理因應事態發展。

第二,切忌有本事不要隨便表現出來,要先熟悉環境情況後,再合理地表現。

第三,人要學會不爭,或者以讓代爭,才能避免爭奪利益引起的惹禍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