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高僧法顯西行,比玄奘早了228年

2024-03-05國風

公元六二七年,唐朝高僧玄奘法師踏上了西行印度的路途。他穿越大漠流沙,度過蔥嶺雪山,吃盡千種辛苦,飽嘗萬般艱難,終於取經回國,為弘揚中國的佛教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而名揚華夏。

公元三九九年,東晉高僧法顯大師為尋求佛教戒律,不顧年屆花甲而西遊印度。其行程經歷真可謂九死一生。他沿陸路從中國走到印度,又由海上返歸故土,首尾計達十四年之久。

法顯勵誌求法的精神,震撼了當時的佛林僧眾。兩位高僧都是去印度取經,但是令我們驚訝的是,法顯的出行比玄奘早了二百二十八年!

玄奘其人其事,由於【西遊記】的廣泛流傳而家喻戶曉;但是,法顯其人其事,除卻對佛教史頗有研究的人,實在是鮮為人知。

這不能不說是法的悲哀,也是我們現代人的悲哀。

在中國佛教史上,法顯和玄奘都是西行求法的先鋒,但是,對比起來看,兩位大師的各方面情況很有些不同。

唐朝著名僧人義凈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有這樣的比較:「顯法師則創辟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

以現代求新的眼光來審視,創辟荒途顯然要比中開王路更加艱難,也更加偉大。

法顯從長安出發,走河西走廊,穿過今天新疆境內的浩瀚大漠,翻越空氣稀薄終年積雪的蔥嶺,取道印度河流域而進入恒河流域,穿行尼泊爾南部而達恒河下遊的佛教中心地區,又渡海至師子國,即今斯裏蘭卡,然後航海東歸,經蘇門答臘(或說瓜哇),又轉向北航,途中飽受風暴海浪之苦,最終在山東南部的嶗山附近登岸。

法顯陸去海還,與玄奘來去印度都取道陸路相比,顯然更多出一層驚濤駭浪的危險。

法顯西行求法時,年齡已高達六十左右,而玄奘啟程長安時,只有三十歲。在體能上,法顯無法和玄類相比,但作為一個年邁的旅行家,法顯仍能憑借著堅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實作自己西天取經求法的願望。與玄奘相比,法顯的成功更來之不易。

玄奘在離開長安時,和法顯一樣,是一個普通的行腳僧,但到高昌後,玄奘得到高昌王麯文泰的禮遇,並被拜為兄弟,臨別時又得到高昌王的大力資助。其後玄奘一路西行,所經諸國,都受到了類似高昌王那樣的禮重。

至於玄奘歸國後,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給予的種種優厚待遇下從事譯經事業,更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相較而言,法顯雖然也曾得到張掖王段業、敦煌太守李暑等人的布施供養,但他自始至終是一個要靠自己去創造條件的普通僧人。

法顯回國後也從事譯經活動,但他的譯經全要靠自己的努力去進行,所以他只是一個獨行無助的尋常譯經和尚。

可以這樣說,法顯自力更生者多,憑借外力者少,這似乎是法顯與玄奘又一不同的地方。

自然,玄奘有不同於他人的豐功偉績,值得後人頌揚。

同樣,法顯也有不同於玄奘的令人感佩的事跡,值得後人了解。

法顯大師西行求法,首尾計十四年,遊歷了近三十國。

回到中國後,便從事譯經事業,暮年圓寂於荊州新寺,享年八十有二。由於他晚年全力譯經,自甘寂寞,所以他圓寂前的事跡便不很清楚。

一般人們總是這樣認為:有的人在塵世裏遭受了挫折和不幸,或者是事業上的慘敗,或者是情感上的不如意,就會看破紅塵,遁入佛門。他們在事業上沒有誌向,在情感上沒有寄托,他們心如死厭,萬念俱空。這真是對佛門的大誤會!

法顯大師就是一位有誌向的高僧,所以他能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地西行求法;他也有情感,所以他會為同伴的不幸而哭泣,會為無緣與佛同處一個時代而傷懷。

法顯大師是一個和尚,但他也是一個有誌向、有情感的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認為法顯在離開耶婆提國後,航程中遇颶風迷失了方向,漂泊六千五百海裏,到了美洲的墨西哥。

一九七一年,墨西哥史學家蘇裏士認為,中國東晉高僧法顯為發現美洲的第一人,並以古代刻石為證據,指出法顯當時登陸的地點就是墨西哥的阿卡布吉港。

事實究竟是怎樣?現在難以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