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青雲獎優質專欄·王老師說詩文|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2024-09-09國風

一塊曉冰一台戲

▓ 王宜早/賞析並書法

稚子弄冰

★南宋 楊萬裏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童趣詩,是楊萬裏詩中一個引人註目的類別。一般的童趣詩大都這樣布局:前兩句寫環境,作為舞台背景;後兩句在這個背景之上點染幾筆,引得讀者一下子睜大了眼睛。但是【稚子弄冰】不是這樣的結構,它不搞背景點染,而是直接在舞台上圍繞一個中心道具,展開了一段戲劇性的情節。

稚子金盆脫曉冰

戲開台啦!早晨,小孩子把盆裏結的厚冰倒出來。

稚子:小孩兒。金盆:指洗臉的銅盆。不是江湖上「金盆洗手」那個金盆。在這個嚴寒的、滴水成冰的季節,盆中的水一夜過來,透底結成了厚厚的冰;把盆翻過來,一塊冰做的大圓餅就會脫盆而出。脫:脫離。曉:早晨。

彩絲穿取當銀鉦

拿來彩色的絲線穿過冰塊,拎起來,當作銅鑼玩耍。

穿取:穿過。取:襯字,無意義。當:當作。銀鉦(zhēng):中國古代一種金屬樂器,通常指銅鑼。銀:白色。

這塊圓圓的大冰餅,要是大人,扔掉就是了。孩子就不同了;在孩子的眼中,現在它已經不是一塊冰了,而是他親手制作出來的一只大「銀鉦」了。這是孩子在沒有大人參與的時候獨自完成的一項工程。絲線穿過,系好,拎起來,你看,像不像一面大銅鑼?

嚴冬,萬物寂滅;可是在兒童的世界裏,依然生機勃勃,趣味盎然。

敲成玉磬穿林響

拎起了大銀鉦,急不可待地敲了一下。它清脆的聲響,又不像大銅鑼了,而如同寺廟中玉磬的聲音,穿過樹林,悠悠地傳向遠方。

玉磬:用玉石做成的一種打擊樂器,佛寺中經常敲它。孩子的聯想力,使他獲得了不可名狀的創造的喜悅。

忽作玻璃碎地聲

忽然之間,玉磬的聲響,變成了玻璃掉到地上破碎的聲音:嘩啦!

那圓冰畢竟不是銅鉦,畢竟不是玉磬,其實它只是一塊圓冰,經不起敲擊。一塊圓冰是怎麽變成了一支銅鉦、一支玉磬的?是透過孩子的想象。在孩子的想象中,它就是銀鉦,就是玉磬,就是可以敲擊的。在孩子的想象中,沒有什麽事不可以。戲劇的舞台,是藝術家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孩子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無處不在,那是「童趣」的源泉。

就連想象與現實的反差,也可成為「童趣」的源泉。

於是,意外發生了。詩人在這首詩的前三句,都是按照生活的邏輯,順序描寫孩子的興趣和想象。到了第四句,筆端流出了一個意外:敲著敲著,還不知敲了幾下呢,說不定就敲了那麽一下。用木槌?鐵錘?搟面杖?沒想到,結果,嘩啦!掉到了地上碎成了玻璃。這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是在完全沒有預料的瞬間發生的,詩中準確地下了一個字:「忽」。

我們可以想象,這「忽」起的「嘩啦」一聲,引起孩子神情的變化,引起大人神情的變化,引起讀者神情的變化,是何等有趣!

一塊曉冰一台戲。

串起這台戲的,是孩子的情趣,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聯想能力。還有,是孩子稚拙的動作,不講真假、不計後果。

這台戲的中心道具,就是一塊冰。可是一連用了幾個比喻:銀鉦;玉磬;玻璃。從外形,到質地,到聲音。這叫多重比喻,以幾件事物來比喻同一件事物。這完全符合兒童思維跳躍性、多變性的特征。結果把孩子的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我覺得語言上有個問題:彩絲穿透冰塊、玉磬聲音穿過樹林,兩個「穿」字,分別看都很自然貼切,但通讀一下又有重復感。那麽,換掉哪個「穿」字好些呢?

【王老師說詩文】專欄入選頭條號青雲計劃優質圖文獎。

王宜早,南京曉莊學院教授,學者、詩人、書法家。1942年生於江蘇宿遷,1963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先後擔任過南京三中語文教師、南京市教研室主任、中共南京市委教育衛生部處長、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等職。王宜早自幼學習書法,後師從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沈子善教授,主攻王羲之【集字聖教序】【蘭亭集序】,立定根基,廣收博采,數十年潛心鉆研,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