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峻健豐偉之宗,若少年偏將」——北魏【楊大眼造像】

2024-07-02國風

【楊大眼造像記】局部

【楊大眼造像記】全稱【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刻於北魏景明正始之時(500—508)。北魏名將楊大眼將軍跟隨孝文帝驍勇善戰,一生戰功赫赫,因為眼睛極大,被稱為「楊大眼」,傳說眼大如車輪,敵人看到他怒目圓睜,沒有不害怕的。

【楊大眼】的方筆運用在起筆的時候是懸筆側鋒,棱角外露的,隨即落筆成棱角,行筆時絞轉,提按動作不明顯,收筆時稍微向右下回鋒快速回筆,筆畫中間厚實,力量一致。

在點畫的寫法上能看到它的點畫是還沒有完全定型,來源於隸書的點畫,有的棱角分明,呈三角形,有的已接近楷書的點畫,用筆圓潤並賦有變化,【楊大眼】裏很多方筆都是刻工自己的刻意為之。

【楊大眼造像記】局部

康有為認為龍門二十品中的代表作【楊大眼】、【始平公】、【魏靈藏】等,皆導源於【受禪碑】,漢末魏初,正是由隸到楷的過渡階段,筆法上多單刀直入,波磔快速收起,只有筆力雄強、橫空直斷者,才可繼承其書法風格。

【廣藝舟雙楫余論】:「魏碑大種有三:一曰【龍門造像】,一曰【岡山】、【尖山】、【鐵山摩崖】,皆數十種同一體者。」慢慢地使人們欣然接受,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造像題記也成為人們追崇佛教信仰的歷史證據。

【楊大眼造像記】局部

北魏的書風包含了龍門造像題記的書風,是自覺性的書法審美,在清朝之前北魏書風錯亂的書丹、雜亂的刊刻、無法度等等沒有被世人認可,大部份都是因為世人自身的觀點,有特殊目的的判斷。直到後來被康有為、趙之謙等人認可了北魏書風,才使得世人逐漸了解。

北魏孝文帝把首都遷到洛陽之後龍門石窟才開鑿的,但在北魏晚期屬於開鑿的鼎盛時期,洛陽龍門石窟的位置處於市區南郊十二多公裏的伊河兩岸。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前後經歷了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又至宋等朝代長達400多年之久,造像多達十萬余尊,碑刻題記2000余品。

【楊大眼造像記】局部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魏碑的精髓,為後世學習探究北魏書風提供了一份非常有價值的原始資料。北魏書丹和刊刻分開這一特點,應當是北魏當下書風的一種趨勢,書丹者不是把內容寫在紙張上,而是直接寫在石頭上,刊刻者再進行刻制。

一個時期的書風形成不是因為單個因素,風格各異的龍門造像與刻工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康有為說:「【龍門造像】,自為一體,意象相近,皆雄岸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

【楊大眼造像記】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