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少即是多,多便是少

2024-04-04國風

【易經】中有言:

「夫少者,多之所貴也。」

許多時候,多未必有少有作用,有效果。

如果一個人總是貪多,求多,要多的話,生活估計會走得更疲憊,更勞苦。

追求少的人,要求是一種簡潔,是一種簡單,是一種幹脆。

這樣,就好比手上握住的沙子越少,最終才不會失去更多,甚至不會讓自己過得如此被動和痛苦。

一個人,一定要學會斷舍離,知道如何篩選,以及清楚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最終才能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

少說話,等於多做事

一個人越是少說話,就相當於多做事。

而且透過做事的時間長了,久了,那麽屬於自己做事的經驗就多了,豐富了,成熟了。

這樣,我們也就可以在余生當中,做出一些更適合自己長期發展的選擇,以及得到一些對於自身而言更有意義的收獲和成長。

海明威說:

「人一輩子用兩年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正所謂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一個人越是保持沈默,懂得回歸心靈上的安靜,寧靜。

如此,他才能夠在現實生活當中,走得更踏實,更簡單。

當然,也能夠將人性了解得更通透,讓自己活得更充實,真實。

人這輩子,與其多說話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如多做事。

透過從少說話節省出來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提升自己,壯大自己。

最終,我們才能夠真正成全自己,蛻變自己,強大自己。

就像王小波說的: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沈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少說話,多做事,用心去提升自己,不要急著想要得到答案。

而是始終要靠自己的專註,耐心,靜下心來,沈得住氣,一邊學,一邊練。

慢慢你就會知道,自己在變得越來越強大,甚至在發生蛻變。

多思慮,等於少精力

一個人越是喜歡胡思亂想,就越容易耗盡精力,浪費心神。

其實,大多數人的焦慮和痛苦,往往不在於外部,而在於內部。

內部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太過喜歡考慮這個,思慮那個了。

導致事情還沒有發生,就會因為自己想得太多,總以為它發生了,並且對自己制造了巨大的壓力和災難。

這種杞人憂天的活法,一定會讓自己在現實生活當中,過得很被動,也很煎熬和痛苦。

楊絳先生曾告誡年輕人說:「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其實,生活是簡單的,輕松的,復雜的是人心,繁重的是人性。

因為一個人總是想要很多,想要更多,所以導致自己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出選擇和承受。

到頭來,因為放不下,想不開,反而憂慮更深重,想法更繁雜,最終精力匱乏,體力不支,從而倒下。

曾讀過一句話:「所有的不堪和煩惱,只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戀和自虐而已,所有的擔心和疑慮,全是自己的原因。」

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會慢慢過濾掉生活當中那些不必要的東西,也會讓自己主動清理掉一些雜事雜念。

然後,心境回歸簡單,學會獨處,靜靜提升自己,在孤獨和寂寞當中,潛移默化,修身養性,韜光養晦。

【養生要集】有言: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

只有讓自己少一點憂慮,少一點想法,多一些改變,多一些休息。

然後你就會慢慢發現,生活其實沒有那麽多麻煩和困難,人生也沒有那麽多的無常和痛苦。

只要自己少一點胡思亂想,別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屬於你的幸福時光,美好生活,正在來臨的路上。

少欲,多福

一個人的幸福,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物質上的東西,恰恰在於他能否保持精神上的圓滿和豐盈。

所以,生活當中很多人之所以過得很不幸,很痛苦,很勞苦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從來沒有想清楚自己究竟為了什麽而活。

於是,每天都可能做著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甚至是自己感到特別痛苦的事。

最終,一邊焦慮和迷茫,一邊又在盲目從眾和隨波逐流,日子過得越來越焦慮和低質素。

【道德經】說: 「少取方可獲得,貪多則會迷惑。」

讓自己冷靜下來,清醒起來,盡可能做出一些必要的篩選,讓自己在生活當中,千萬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主動減少欲望,就相當於減少了不必要的負累,壓力,然後也懂得自己為什麽活。

如此,當一個人越來越了解自己,生活的狀態也越來越平靜和充實的時候,幸福就來了。

很認同一句話:「生命為自己而存在,它是樸素而自己的事情,不是在眾人之前的雜耍。」

努力做好自己,減少欲望的侵襲,讓自己活得聰明一點,通透一些。

這樣的你,才能夠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更簡單,但卻是更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