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晚潮|瑞腦消金獸——香爐

2024-06-25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周苗

作為一種焚香器具,香爐早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在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灰陶熏爐,造型古樸,可視為香爐數千年發展歷史的源頭。

古人最早所燃的香料是禾本科的茅香。先民們以未經制作的天然香料,或隨地堆焚,或盛於釜、罐之中焚燃,用以提神醒腦、凈化居室以及清潔衣物。

南宋,哥窯灰青釉雙耳三足鼎式爐。

春秋戰國時,香被賦予高尚、善美的品質,焚香在貴族階層流行。時人以鼎、爵、豆等青銅器來作為熏燃香料的器具,專為焚香而制作的香爐,則始於漢代的博山爐。

關於博山爐,有個傳說,主角便是以金屋藏嬌而為人熟知的漢武帝劉徹。據【事物紀原】引【武帝內傳】雲:「有博山爐,西王母遺帝者」。漢武帝一生好長生之術,熱衷於求神問鬼,先後七次巡海求仙,據說西王母被其誠心感動,下降來會,並贈以博山香爐。

盡管此說為小說家杜撰而來,經不起辯駁,但博山爐的誕生確實與漢代篤信神仙的社會風氣有著莫大關系。

漢代的皇帝大多崇信方術,「不問蒼生問鬼神」,他們相信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博山、瀛洲,仙人居住其間,並煉制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受此風氣影響,在造型上,博山爐匠人模擬了想象中仙山的模樣——山嶺高峻,峰巒重疊,仙人、珍禽、異獸在崖壑間隱現。並在爐下承以深盤,盤中註水,喻義滄海波濤。

南宋,哥窯灰青釉海棠式爐。

香料在爐中燃起,爐蓋鏤孔處香煙裊裊,宛若仙山上終年繚繞的雲霧。一具煙雲縹緲的博山爐,滿足了古代貴族對於飛升成仙和永生的向往。

博山爐一出,從此焚香便具有了儀式感。

在漢代,博山爐是地位的象征,很多漢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常可見博山爐的身影。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不論造型還是工藝,都達到極其精美的程度,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起,香爐紋飾融入了蓮花、火焰、祥雲等佛教文化元素。至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香爐已經成為佛教中的重要法器之一。

佛經稱香爐為寶鼎,佛事中常見的香爐多為圓形或方形,一般具三足,放置為一足在前,二足在後,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但凡法事開始之前,焚香敬佛是必行的儀軌,具有威儀的香爐是虔誠和莊嚴的象征。

在佛家看來,只有在焚香時,人們的祈禱才能隨著香煙直通上天的神靈,香煙是人與神溝通的管道。據【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燒香能達到三千世界,意即可通諸佛與諸天。

南宋,哥窯鬲式爐。

在民間,香爐在日常的生活中已廣泛套用,甚至在婚嫁儀式中都有香爐的作用。南朝·宋·徐爰【家儀】載:「婚迎,車前用銅香爐二。」由此可見,當時迎親車隊中用香爐引導,已是一種必備禮儀。

隋唐時期,上流階層奢靡成風,連香爐也偏離了正常軌域,走向奢侈品路線。據【朝野僉載】記載,唐中宗幼女安樂公主造百寶香爐,爐身鑲嵌珍珠、瑪瑙、琉璃、琥珀、珊瑚、硨磲等名貴材料,耗費人工費三萬錢。安樂公主驕奢淫逸,在歷史上留有惡名,這件香爐見證了她的奢靡和荒唐。

有皇室貴族作榜樣,長安城的富豪自然不甘落後。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長安巨富王元寶,「常於寢帳前雕矮童二人,捧七寶博山爐,自暝焚香徹曉,其驕貴如此。」

唐人追求富貴、絢麗的生活情調,在唐代的香爐中,出現了大量的金銀器。耀眼的金銀象征著等級和財富,於此可見當時社會的奢華之風。

至宋代,風氣陡然一變,上流社會出現一種崇尚淳樸、自然、含蓄的審美觀。宋代瓷質香爐素雅簡潔,符合當時流行的趣味,被上流社會當做高雅的賞玩之物。

在造型上,宋代瓷香爐以夏商周三代古器物為基礎,刪繁就簡,摒棄前朝奢華綺麗之風,追求古樸幽雅的情趣。奩式爐、鼎式爐、鬲式爐和簋式爐,是宋代四種常見的仿古樣式,奠定了宋以後瓷香爐的基本形制。

南宋,哥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

宋代的官宦人家,廳堂之上常設香爐,不管是待客還是閑坐,必焚以香。宋人熊克【中興小紀】記宰相趙鼎家中,「堂之四隅,各設大爐,為異香數種,每坐堂中,則四爐焚香,煙氣氤氳,合於從上,謂之香雲。」「燕居焚香」已成為上流社會日常生活方式之一。

一些貴族外出參加宴會時,身邊還會有侍從持著香爐跟隨,「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兩小香球,車馳過,香煙如雲,數裏不絕,塵土皆香。」

文人階層將香爐作為文玩雅設,造型別致且頗具趣味的動物型香爐應運而生。模仿瑞獸狻猊、麒麟與鳧鴨造型的香爐最為流行。洪芻【香譜】中記載:「香獸,以塗金為狻猊、麒麟、鳧鴨之狀,空中以燃香,使煙自口出,以為玩好。」李清照的【醉花陰】就寫到了動物型香爐,一句「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膾炙人口,流傳千年。

自漢代起,香爐歷經了幾次大的變革,每一個時期都會出現一個相對有特色且流行的爐種,如漢代的博山爐、隋唐時期的金銀香爐、宋代仿古、仿生瓷爐等。至明代則波瀾大起,宣德爐的問世,將中國香爐之美推向頂峰。

明宣德三年,暹羅國朝貢大批風磨銅,宣德皇帝便命人以宋人金石著錄中的青銅器,以及內府所藏經典瓷器的器形為參照,仿制銅器。盡管仿制銅器器形多樣,但唯獨銅爐一枝獨秀,極其精美——「色似黃金,音如鐘磬」。這些被稱做「宣德爐」的銅爐,很受文人、官員和藏家喜愛,後世的官家及私人多有仿制,並統以宣德爐冠名。但可惜的是,流傳至今,宣德爐存世寥寥無幾,就連台北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區區四座。

另據明末張岱【夜航船】記載,宣德爐的問世純屬偶然,起因是皇宮內的一場火災,「宣德年間,三殿大火,金銀銅熔作一塊,堆垛如山。宣宗發內庫所藏古窯器,對臨其款,鑄為香爐、花瓶之類,妙絕古今,傳為世寶。」

清,銅沖耳乳足爐。

據說當年宣德皇帝下旨鑄造的銅爐,多達一萬八千余座,樣式不下百種,其中的鼎爐、鬲爐、乳爐和缽爐,承襲商周青銅彜器之舊風,並結合宋代五大名窯的經典器形,兼有雄渾氣象和古樸典雅的趙宋遺風。

過去,每一款宣德爐的陳設擺放都有講究,稍有差池,不僅貽笑大方,更會破壞原本的氛圍。如魚耳爐,原為宣德皇帝擺設於燕居密室,取魚水之歡的意思,倘若用來在廟堂上供神祀祖,除擔上大不敬的罪名,恐怕還要遭些族規家法的懲罰。

流傳數千年,香爐已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所必需之器。因不同的環境,選用香爐的材質、樣式、紋飾等,不盡相同。比如殿堂用殿堂爐,祭奠天地鬼神用供爐,臥室用熏衣、熏被爐,書案用文爐,琴桌用琴爐,修煉有行爐、壓經爐等等。

作為烘托氣氛的重要道具,香爐幾乎無處不在。每逢帝王臨殿,不僅需要鐘磐鼓樂齊鳴,還要有「一對對提爐,引著聖上升了寶殿」,而帝王出行時,也需要香爐前引,「提爐數對,見八人肩輿上坐著天子。」

而一些重要人物出場,隨從中「或提爐,或揮扇,或張蓋,或帶劍,或持節,或捧琴」,極盡排場。【紅樓夢】第十八回,寫到元妃回賈府省親,一大幫侍從中,就有專人攜著「銷金提爐,焚著禦香」。

清代【兒女英雄傳】描寫天界大人物出場時「一時仙樂數聲,畫閣開處,左有金童,右有玉女,手提寶爐,焚著白檀紫降,引了那帝釋天尊、悅意夫人出來。」

在凡間,但凡迎神請佛,香爐也是必備的禮儀,【兒女英雄傳】描寫迎接佛像的情景「屋裏早有仆婦們捧著個金漆盤兒,搭著個大紅袱子,上面托著個小檀香爐,點得香煙繚繞。」

過去,道士捉妖拿鬼,設壇施法,除了朱砂、新筆、黃紙、寶劍、燭台等物,香爐亦不可少。當年諸葛亮登壇做法借東風,所備法器中就有香爐,「焚香於爐」是儀式流程之一。

爐中之灰,不僅被一般村氓取做靈丹妙藥,似乎有包治百病的奇效,除此更有一種妙用。【三俠五義】張龍趙虎等人擒拿惡道蕭道智,所用法寶就是一捧爐灰,「只見白撲撲一股稠雲打在惡道面上,登時二目難睜,鼻口倒噎,連氣也喘不過來。」饒是蕭道智身手高強,只得乖乖地束手就擒。

明,陳洪綬【人物圖軸】。

除用作祭祀、日常焚香,香爐也常作文人雅士日常把玩、書房陳設之物。過去,在文人的書案上,香爐是文房首要之器。不管是讀書、寫字,還是品茗、撫琴,一具焚著奇香的香爐不可或缺。

所謂「紅袖添香夜讀書」,這是古代士大夫階層的美好願望,亦是當下每個讀書人為之神往的境界。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