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淺談宋代茶詩中的生活美學

2024-03-10國風

引言

宋人在生活審美實踐的氛圍中註重物像、情景與意境,生活之物組成了生活審美化場景,在此情景中才能體味出日常生活之妙。 宋代茶詩中的生活美學可以分為三類,精英生活美、浪漫生活美與自在生活美,分別對應著儒道禪三種美學思想,在這些浮華之美背後也印刻著深切的感慨與擔憂。

一、「玩物適情」的精英生活之美

宋代尚美,美從高山流水到下裏巴人,更多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宋人從生活的細枝末節當中發現美,塑造美, 在器具物品上也有了極大的突破。宋代茶事活動的繁盛促使了各類茶具的出現,在數量上遠超前代,而點茶、鬥茶的盛行則促進了茶具的精美化。

蔡襄【茶錄】下篇講述茶具器具,介紹了九種點茶器具,【茶經·四之器】中則論述了二十種器具,可見宋人對於茶事器具的視覺體驗之重視, 這也正說明在宋人的生活美學中,生活物象的審美化成為了廣泛追求。在飲茶方面,主要表現為藏茶、煮茶、點茶器具的精致化,這與宋代社會的閑雅之風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宋代藏茶有多種器具,植物、陶器、瓷器、金屬器皿等的使用不僅是為了藏茶需要,更是基於形式美的考慮。宋代茶葉形態主要有片狀和團餅狀 ,它們在儲藏時都有著嚴格的方法,團餅茶最常用的包裝是以箬葉包裹,外纏棉麻絲帶,這樣一來不僅能使茶餅保持幹燥,在外形上也更加素樸雅致。

這種先用箬葉包裹茶餅,在進行焙幹的儲藏方法在宋代非常流行,並反復在宋代茶詩中出現, 這一方面是因為箬葉具有防潮、防風、防腐蝕的功效,在保存茶葉品質的同時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植物的天然香氣包裹著茶香,其色味清香可口,別有風味。

另外一方面,從外形上看,其天然的植物紋理具有大自然的生命特征,簡潔幹凈的色彩凸顯出茶葉的一塵不染, 不僅增添了器具古樸自然的氣息,更顯露出宋人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對雅致生活的向往以及生命情感的寄托。

【宋史】記載:「碎玉鏗金,啜英咀華。」

再如點茶,宋代點茶器具更為精巧雅致,點茶過程中能用到十二種器具,也被稱為十二先生。宋代茶盛行點鬥, 茶被稱為草木之英華,即擊拂出的茶湯要如白蠟般凝聚,泡沫呈現固態,經久不散,才可謂之「英華」,不但可啜飲,也可咀嚼,而泡制出這樣的拉花則需要完美的器具。

由於宋代茶餅質地縝密緊凝,碾末之時需有鏗鏘之聲,那麽所用之器必為精良,【大觀茶論】中明確指出金屬制成的茶碾為高級茶碾, 鐵制則稍次,可見碾茶器具質素要求極高。

茶餅碾碎,經由點鬥之後,最終效果需在茶盞中呈現,因此茶盞在點鬥器具中最為主要。在宋代,特別重黑釉這類深色茶盞, 以建盞為代表的黑釉盞相比其他釉色的茶盞,在鬥茶時更利於視覺上分辨白色湯花是否咬盞,方便判定茶品高低,以定勝負。

其中建窯、吉州窯燒制的黑釉、褐釉茶盞最為著名,在釉色上有「入窯一色,出窯千變」之說,即建盞釉色會隨著溫度變化而發生窯變, 生成如兔毫、油滴、曜變、鷓鴣斑、剪紙貼花、木葉紋等各種花紋樣式的茶盞,在當時為許多文人墨客津津樂道。

蘇軾在【西江月】中寫出了在黑釉盞的映襯之下,湯花呈乳白狀,湯與盞的交融是黑白相間, 濃淡相宜,營造出淡雅、朦朧的氛圍與意境,這無疑也是詩人閑適之情的流露。

宋人對於茶具的形式美有著極高的追求,「好茶配好器,好器出好水」,只有精美雅致的高品質茶具才能烹調出完美的茶飲,這是宋人對「玩物」的欣賞與追求。 然而宋人的生活審美不僅局限於對「物」的觀賞,更註重主體內在性情的體驗感,在滿足物欲追求的基礎上,賦予其生命情感與審美文化意味,從而為生活本身創造出一種美的氛圍與意境。

二、「隨物賦形」的浪漫生活之美

宋人對於生活的審美是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它不僅存在於日常生活之「物」,更植根於日常生活之「景」。 茶具的精致化滿足了宋代精英階層的物質審美,同時體現出精神的復歸,但在茶事活動中,品茗之景也是宋人生活審美追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

這些景物組成的審美空間,是鋪墊出宋人日常生活與高雅情趣的橋梁,是生活審美得以生成的基礎部件, 並為宋人生活審美展開了一個活生生的動態情景。因此從生活美學視角來研究宋代茶事,不僅要欣賞其中的單個物件,還需要從空間層面來看待茶事活動中的景物環境。

宋人品茗尤其註重空間美的營造,隨著客體空間環境的轉變,分為室內與室外兩種意境, 室內品茗場所主要為意境高雅的庭院和小園,或青松翠柏交相輝映,或假山清泉矗立院中。

庭院大多依山傍水,力求庭院本身同外部自然環境的契合,透過山水等借景的方式來營造「景深」的意境以及渾然天成的造物追求, 文人品茗交談幾乎都是在這種山水清嘉的情景之下來進行。遊走在這些自然形跡之中,隨之而來的是充滿主體創造性的「賦形」藝術行為,這種環境追求體現了宋人日常生活的文人化與精致化。

例如古代八大雅集之一的「金谷雅集」也被世人傳為佳話,金谷園中有樓榭亭閣高下錯落,水流縈繞其間, 池沼碧波與密林修竹交輝掩映,山水花草,鳥獸蟲魚都盡顯其中,園內築百丈高的崇綺樓,可謂奢華至極,酈道元在【水經註】中感嘆該園是當時條件下建造出來的最美麗的花園。

文同的茶詩【北齋雨後】中描述了庭院不大,園圃卻極清幽,雨過天晴之後,鳥雀蝴蝶成雙成對,發出歡快悅耳的鳴叫, 面對如此清靜而美好的景色,詩人喚上好友臨窗品茗,掛畫鑒賞,這清幽的景色與閑適的樂趣,正是了詩人對閑適與浪漫生活的向往。

室外茶事活動空間上,主要是體現在懸崖之上、山野之間、松風之旁等地的空間布置與審美映照。雅集貴在「雅」, 所以對場所有著極其雅致的追求,【禮記·禮器】中講可以三餐沒有肉食,但是居住的地方不可以沒有竹子,因為沒有肉吃只會使身體變得消瘦,但沒有竹子卻會讓人精神上變得庸俗,可見竹子與人的道德品質相關聯。

【次韻謝遁翁吳山長孔昭三首】記載:「晴日緩行果下馬,春山初試雨前茶。野橋瀟灑泉如雪,石壁巉巖蘚自花。」

松、竹、梅,山、水、花、草,這些都是宋代文人雅士們日常生活場所中的必備之物,既可以美化空間, 也象征著主體的高風亮節之品格與精神信仰,所以常為品茗人所好。在艷陽普照的晴朗日子裏,詩人決定前往春山烹試新茶,野橋、石壁、巖蘚、甘泉營造出閑適清靜優雅的飲茶環境。

雅集承載的空間不僅是一個實用性的飲茶居所,更是詩酒花茶、琴棋書畫相融其間的審美場域,是一個由各種物象組合而成的充滿審美趣味和雅致情調的浪漫之所, 人們置身其中,有時品茗清談、行歌賦頌,有時吟弄風月、耕雲問道,恣意又縱情。同時它也最為靈活,可容納世間萬物,在這深遠無窮的空間景物中,顯示出宋人的生活之美。

三、「超然物外」的自在生活之美

宋代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發達,科技進步,西方學界一致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與經濟的重生時代, 這給予了宋人生活極大的物質自由,「閑情」與「閑心」便是由此發展而來。同時宋代教育也異常發達,有「學校之設遍天下」、「講學之風亦大盛」的文化奇觀,教育不分階層,市民文化也蓬勃發展。

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與熏陶之下,宋代人對於精神文化的追求也達到了高峰,品茗、作畫、賦詩、遊玩等成為宋人日常生活的常見事物, 這是由「閑」引發的對「適」的追求。於是宋人在日常生活之中盡力彰顯自身的閑適,追求精致化與審美化的生活之美,形成了獨屬於宋代人的自由與自在的生活美學。

於是,宋人飲茶,不僅是滿足表層的欲望,更是借物抒懷,抒放性靈。在生活悠逸時,以茶怡養性情, 在仕途失意時,茶又成了慰藉悲苦,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茶的審美層面,將茶之美生活化,把茶道與儒道佛相結合,並從中尋求超逸自在的人生哲理。

【九日尋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師院二首】記載:「白發長嫌歲月侵,病眸兼怕酒杯深。南屏老宿閑相過,東閣郎君懶重尋。明年桑苧熟茶處,憶著哀翁首重回。」

蘇軾出身書香門第,博通經史,才華橫溢,但他一生卻遭遇了無數坎坷,就是在這些生活的磨練中,形成了一種向往閑適生活, 追求恬淡風清的人格心理。當對社會不公的悲債之情難以自持時,他常借品茶來釋放心中的不平,借助清閑,在天地自然之中攜一盞茶,賞一場雪,舉杯換盞之間,獲得了心胸的開闊,品味出生命的真諦。

結語

如果無法沖破世俗的桎梏,那回歸自然的本真,直面內心的渴望也不失為一種新的追求。宋人在茶詩中所表現出的正是這種追求,他們將浪漫的茶飲生活與現實理想的矛盾沈澱下來,飲一杯清茶,閑論古今之道,不僅追求其色味之妙,更沈醉於一種純凈深遠、空靈虛驚的超脫意境。

參考文獻:

[1]脫脫【宋史】

[2]方回【次韻謝遁翁吳山長孔昭三首】

[3]蘇軾【九日尋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師院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