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五言長城」柳長卿,必讀的10首詩歌!

2024-04-08國風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唐代詩人。他擅長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流傳廣泛,家喻戶曉,尤其是最後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堪稱「淒絕千古」。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年)至十二年(777年)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禦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劉長卿遭貶之後所作。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2.長沙過賈誼宅

〔唐代〕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劉長卿「剛而犯上,兩遭遷謫」。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縣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至大歷十二年(777)間的一個深秋,因被誣陷,由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貶為睦州司馬。從詩中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此詩當作於詩人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在一個深秋的傍晚,詩人只身來到長沙賈誼的故居。賈誼,是漢文帝時著名的政論家,因被權貴中傷,出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雖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類似的遭遇,使劉長卿傷今懷古,感慨萬千,而吟詠出這首律詩。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著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麽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蘊藉的,詩人善於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於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3.送靈澈上人

〔唐代〕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潤州(今江蘇鎮江)。當時靈澈上人遊方歇宿潤州竹林寺。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769—770)間。劉長卿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這首詩便是寫傍晚時分,詩人相送靈澈暫回竹林寺歸宿的情景。

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致,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4.聽彈琴

〔唐代〕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創作背景】

劉長卿剛中進士不久,還沒來得及釋褐便逢上安史之亂,於是逃至江蘇一帶,在唐肅宗至德年間(756—758)做了短暫的長洲尉和海鹽令。這首詩大約作於這個時期。

這是一首托物言誌詩。詩人透過慨嘆古調受冷遇,不為世人看重,以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遺憾。全詩意境清雅,誌趣高潔,語言含蓄,一語雙關,彌漫於字裏行間的寂寞情懷感人肺腑。

5.新年作

〔唐代〕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被貶為南巴尉後新年抒懷之作。公元758年(唐肅宗至德三年)春天,作者由蘇州長洲尉被貶潘州(今廣東茂名市)南巴尉。這首詩是遷至潘州次年,即乾元二年(759年)後所作。在唐代,長沙以南地域都很荒涼,潘州一帶的艱苦而可想而知,詩人受冤被貶,從魚肥水美的江南蘇州遷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

6.送方外上人

〔唐代〕劉長卿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創作背景】

至德元年(756年)作者從南巴回來之後,立刻重返江南。這此後的將近十年間,劉長卿在江浙遊蕩,尋幽探勝,交結僧人。這首詩便作用在江浙遊蕩期間。這是一首送別詩,但不是一般的親朋好友間的送往迎來,而是送僧人歸山。這首詩語言妙趣橫生,閑散淡遠,構思精巧。

7.尋南溪常道士

〔唐代〕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創作背景】

大歷(唐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年)前後,是個感傷時代,很多詩歌都著意表現感傷色彩,但更多的是擺脫時代失意、政治苦悶、人世困惑,而追求寧靜、沖遠、淡泊的心理。劉長卿此詩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心聲」。詩人興沖沖步行山中拜訪一位道士,不想卻吃了個閉門羹,在居所遠近尋找,仍未如願,詩人非但沒有產生失望惆悵,反而獲得精神愜意和心理的滿足。此詩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所作的。

8.餞別王十一南遊

〔唐代〕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創作背景】

此詩抒發自己對友人的真摯情意,描寫了揮手遠望直到陷入思念,愁腸百結,寫得動人心弦。全詩沒有「別離」二字,只寫離別後的美景,然而濃濃的離情別緒已完全融入景中,曲折婉轉,首尾呼應,手法新穎,別具匠心,離思深情,悠然不盡。詩人借助眼前景物,透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離愁別緒。手法新穎,不落俗套。

9.別嚴士元

〔唐代〕劉長卿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裏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日誤儒生。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年代、背景和本事,已難以確切考證。從「春風倚棹闔閭城」句可知,此詩當作於今蘇州城。從已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過兩次離蘇州,一次是被貶為南巴尉時,一次是赴淮西鄂嶽轉運史判官時。被貶南巴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初,詩中「春風」「春寒」句證明,作詩時是在冬末春初,時間與被貶南巴的時令相吻合。又詩末有「青袍今已誤儒生」句,印證其作於遭貶之後,郁郁不得誌之時。按唐朝的服飾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從和上、中、下之別。南巴尉屬從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斷,此詩大約作於至德三年(758)初,詩人第一次被貶,行將赴任之際。

這首詩,運用一連串「景語」來敘述事件的行程和人物的行動,即寫景是為了敘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畫水。然而,畢竟又是描寫了風景,所以畫面是生動的,辭藻是美麗的,詩意也顯得十分濃厚。

10.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

〔唐代〕劉長卿

古台搖落後,秋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後,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台,寫下這首吊古之作。

此詩描寫了詩人登吳公台所見的蕭瑟荒涼的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後荒涼破敗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聲。全詩撫今追昔,感慨深沈,風格悲壯蒼涼,意境深遠悠長。觀賞前朝古跡的零落,不禁感慨萬端。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跡吳公台而發感慨,即景生情。中間兩聯寫古跡零落,遊人罕至之悲涼。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有人認為,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