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年過花甲,她為何曾帶30名演員留美不歸?如今歸來,背後有何故事?】

2024-08-30國風

「我在國外洗碗賺的錢比在國內多。」

她曾經是京劇界的領軍人物,被梅蘭芳譽為戲曲天才,觀眾們親切地稱她為「小常寶」。她出身於一個世代從事京劇藝術的家庭,初登舞台便在羅馬大放異彩,然而,她卻做出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

1988年,齊淑芳帶領三十余位演員赴美參加了一場神秘的演出,演出結束後,他們便直接留在了美國。直到二十多年後,她才再次回到美國。

齊淑芳不僅放棄了自己在國內辛苦打拼的事業,還毅然拋棄了丈夫龔國泰,轉而投向另一位同行。

原以為她早已被美國自由的氛圍所吸引,再也不會回來,然而,誰能料到,二十年後她竟然歸國了,而且還堂而皇之地宣稱,當年留在美國是為了傳播中國的京劇文化。

這種說法顯然無法讓國人信服,齊淑芳和當時的演員在美國究竟經歷了什麽?為何會作出這樣的決定?

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家

1942年,齊淑芳出生於一個京劇世家。她的嫂子張美娟是著名的京劇武旦,自齊淑芳年幼時起,嫂子便經常教她唱戲。

也許是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她從小就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十幾歲時就已具備登台表演的能力。

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看到舞台上她一邊跳躍一邊歌唱,欣喜若狂地握住她的手,激動地說道:「後起之秀!後起之秀!」

她不僅在京劇前輩面前展示了精湛的技藝,還曾在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面前進行演出,其實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1959年,齊淑芳考入上海戲曲學院,在松雪芳的指導下繼續深入學習京劇藝術,為日後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3年,齊淑芳一畢業便活躍於各大劇場演出,迅速聲名鵲起,引起了眾人的廣泛關註。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推動下,京劇也即將邁出國門,齊淑芳奉命隨上海京劇院和上海青年京劇團前往西歐進行演出。

他們在巴黎大劇院的首場演出引發了當地的極大轟動,連站票也瞬間被搶購一空,從此之後局勢便愈演愈烈。

齊淑芳的名字已經響徹祖國的大江南北,從那時起,她逐漸開始成為京劇界的領軍人物。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原本是以她的嫂子為原型創作的【火鳳凰】,最終卻根據她的形象進行了改編。雖然她的外貌不如嫂子出眾,但她的嗓音卻無可挑剔。

1988年,齊淑芳已在國內京劇團擔任要職,這時她接到了來自一位美籍華裔的邀請,前往美國演出。對她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好訊息。

她立刻將這個訊息告訴了丈夫龔國泰。然而,龔國泰並不希望妻子為了這件事而四處奔波。盡管如此,他深知一旦妻子決定了什麽,就很難改變她的決定。

當初追求妻子時,周圍的人對我並不看好。畢竟,無論是在社會地位還是經濟實力上,我都不夠突出。要不是得到齊淑芳的認可,我也許根本不會有幸成為京劇一姐的丈夫。

讓龔國泰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別竟然長達20年,他們的婚姻也因此走向了終點。

出乎意料的選擇

齊淑芳率領三十余名演員抵達美國後,當地民眾便熱情迎接他們的到來。這一場景令她感慨萬分,腦海中立即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留在美國。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對國內人群的吸重力無疑非常強烈,甚至引發了「出國熱」的浪潮,齊淑芳也積極參與其中。

1988年,齊淑芳帶著演員們前往美國進行了一場神秘的演出。然而,回國的訊息卻遲遲未見,這引發了人們對其中原因的各種猜測。

有人認為他們是被美國脅迫的;也有說法稱,演出只是個幌子,他們實際上是在為移民美國尋找借口……

齊淑芳的這個決定,讓她自己在美國過得安靜,但卻連累了國內的家人,他們常常遭遇有人在家門口高喊「叛徒」、「賣國賊」等言辭的困擾。

黃國泰的境遇與此不同,他的痛苦更多來源於內心深處。畢竟妻子無故離去,甚至連一句話都沒留下,這使得人們紛紛對他的境遇表示同情。

盡管他後來再婚了,但他也曾公開表示,這件事已成為他內心永遠的傷痛。

齊淑芳剛抵達美國時,就深受其多元而開放的藝術氛圍所吸引,立刻決定留在美國。然而,這也意味著她不得不舍棄在國內的家人、朋友和事業。

她只看到了美好的一面,卻低估了在陌生的異國他鄉發展全新外來文化的艱難。

京劇作為中國的傳統戲曲文化,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並非表面的唱腔與技藝,而是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齊淑芳很快遇到了困境。最初的興奮感已經消散,美國人對這種外來文化完全失去了興趣,他們即將面臨溫飽的問題。

在國內,他們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然而在國外,他們卻不得不面對生活上的實際問題,這種困境讓許多最初選擇堅持的人最終默默地離開了。

齊淑芳已經走到了無法回頭的地步,她清楚國內對她這次出行的各種猜測和議論,如果此時回國,恐怕只會遭受更嚴厲的譴責。

為了維持生計,她開始在餐館刷盤子。當黃國泰得知此事時,心裏十分疼惜,勸說妻子回國。然而,她一心要堅持,怎會輕易放棄!

曾經在國內被譽為「京劇一姐」的齊淑芳,如今竟在美國靠刷盤子謀生。這一訊息傳到了在美國出生的黃博文耳中,他決心伸出援手,幫助齊淑芳。

因此,美國舉辦了一場慈善晚會,旨在為京劇文化在美國的發展與推廣籌集資金。齊淑芳不再受經濟問題的困擾,開始全身心投入到京劇團的籌備與建設工作中。

在齊淑芳的領導下,他們的京劇團在美國的表現越來越出色,演出邀請頻繁,知名度不斷提升。

在2000年,她因創辦「京劇藝術團」而登上了美國【紐約時報】,並獲得了美國政府頒發的「終生成就獎」。

如今看到的結果,齊淑芳確實已經功成名就。當年她背棄祖國,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如今也收獲了顯著的成就。按理說,她回國時應當是衣錦還鄉,但現實卻並非如此。

2008年,齊淑芳回到祖國探親,見到年邁的母親時,她哽咽著跪下,含淚道歉,懺悔這些年未曾回國探望母親。

眼前的她讓我久久不敢相認,畢竟二十年未見,她早已不再是當年的模樣。

家裏人並沒有對她過多責怪,畢竟她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並且依然堅持在京劇行業中,只要她一切安好,就沒有其他要求。

在接受采訪時,齊淑芳向媒體表示,她當初選擇留在美國,是為了推廣京劇文化,讓全球都能愛上我們的國粹。

盡管許多人對她的這一說法持有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始終未曾離開京劇行業,一直堅守其中。

齊淑芳在京劇界的地位和價值有目共睹,她對京劇藝術的發展與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然而,幾十年前,她默默地帶著30名演員前往國外發展,這對國內的京劇事業無疑是巨大的損失。不過,幸運的是,這一損失換來了京劇在美國的繁榮綻放。

無論如何,齊淑芳確實將京劇帶向了世界,並使其在異國他鄉紮根發芽。這其中的艱難困苦是難以想象的。我們應該理性地對待這一過程,並尊重老一輩藝術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