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台靜農的書法之路——從現代文學返身傳統書法

2024-04-10國風

台靜農(1903-1990),字伯簡,晚號靜者,安徽霍邱人。他是一位既是文學家又是書法家的多才藝者。

台靜農的書法成就主要體現在他赴台灣任教之後。他的作品涵蓋行書和隸書兩個主要書體,均達到了令人矚目的水準。特別是他的隸書作品,以【石門頌】為基礎,相容其他碑版,字形整肅中融合了一絲蕭散,線條凝重而又時見顫滯。與李瑞清對碑刻書法的理解相似,但台靜農處理得更加靈活生動。

他的行書則一望而知源於倪元璐,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他對倪元璐書法形式和風采氣質的深入追摹。然而,將他的作品與倪元璐相比較,我們能夠發現兩者之間明顯的不同之處。台靜農與倪元璐相比,最主要的差異在於節奏:倪元璐急管繁弦,緊迫急促,給人一種逼人心目的緊張感與壓抑感;而台靜農則閑庭信步,從容舒緩。其次的不同在於分布:倪元璐疏密變化對比分明,而台靜農則更趨平整均勻,疏密對比反差不大。此外,兩人的用筆風格也頗有差異:倪元璐的筆勢勁利,而台靜農則更加柔婉;倪元璐偏向連綿,而台靜農更偏向斷續。

台靜農的書法之路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半生在大陸,主要從事文學創作;後半生在台灣,致力於傳統書法。這個轉變是他多才多藝、趨向傳統的一部份。他為何要轉向書法?這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在抗戰時期,他在胡小石先生處看到倪元璐的書影本,同時又得到張大千的贈送倪元璐的書籍和真跡,這些經歷成為他投身書法的偶然契機。然而,更重要的是台靜農一直以來的審美趣味。他喜歡倪元璐的格調,稱其為「生新」,這是對倪元璐的高度歸納,也是他一貫的審美追求。這一追求貫穿於他前半生的文學創作和後半生的書法實踐,都表現為對新意和獨立思考的堅持。

台靜農的選擇並非偶然。他曾在學術界廣泛接觸各類文人和書法家,包括魯迅、陳獨秀、胡適、沈尹默、胡小石、於右任、啟功等等。然而,他的目光卻獨自投向了倪元璐。他在抗戰時期已接觸到倪元璐的書法,而後來因得到張大千的贈送,更深入地研究和欣賞了倪元璐的作品。對於這一選擇,台靜農自己的解釋是「感郁結,意不能靜」,書法成為他排遣郁結之情、尋求心靈寧靜的一種方式。

在書法領域,台靜農透過對倪元璐的仔細研究和深刻領悟,將其作品與自身審美理念相融合,創造出獨具個性的作品。這種專註於一家長期堅守的模式,有助於對傳統的深入挖掘。

台靜農的書法之路不僅是一位多才多藝藝術家的個人經歷,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承繼和發揚。他在書法領域的探索,展現了一位文學家如何在現代文學與傳統書法之間遊走,用心靈的筆觸書寫傳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