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中國審美,如何實作國際表達?英文紀錄片【寶藏】向世界講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

2024-03-11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孫雯

2024年3月4日,很多國外觀眾透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GTN紀錄頻道,開啟了對一部三集英文紀錄片的追逐。

這部紀錄片名為【寶藏】——它依托「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這一國家重大文化工程的成果,在人文紀錄片【盛世修典】的基礎上,增加、補拍和重拍了部份場景,講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古代繪畫「數碼化」匯聚的故事;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出品,浙江衛視聯合浙江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共同制作。

英文紀錄片【寶藏】片頭(影片截圖)。

2022年10月17日至19日,【盛世修典】在浙江衛視首播時,各大平台即時直播累計觀看人數突破3000萬,全網短影片播放量突破4000萬,微博相關話題總閱讀量破億,全平台話題熱搜達到21個。

那麽,【寶藏】的反響如何?

這部紀錄片的解說員、來自英國倫敦的專家Aaron Kalman先生說,他的很多朋友都說這部片子「太精彩了,好得unbelievable(不可思議)」。

【寶藏】播出,正值全國兩會召開,代表委員對這部紀錄片也很關註,「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文化是如此豐富、有內涵,使世界更加形象地了解中國。」這是全國政協委員蔡秀軍的感受。

【盛世修典】與【寶藏】的總導演王偉平糊總撰稿人範捷平說,這些反饋,讓他們和團隊覺得,那些夜以繼日、通宵達旦的疲倦和勞累,似乎都消失在九霄雲外。

制作團隊正在拍攝「大系」書籍。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寶藏】分為【匯聚】【賡續】【彌新】三集,每集45分鐘,除了英語之外,還被譯成德語、西班牙語、俄語等語種,向全球傳播。

【寶藏】英文片名為The Journey,其中蘊含「文明之旅」的深意,這從紀錄片的開端便可窺見一二。它從13世紀偉大的旅行家馬可·波羅開始講起——1271年,17歲的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父,踏上絲綢之路,穿越中國,開啟了長達18年的文明之旅。1279年,馬可·波羅抵達杭州。在今天的西子湖畔,杭州為他塑了一尊立像,紀念他對這座「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的書寫。

在杭州,有一群人,也像當年的馬可·波羅一樣,用18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場文明之旅。

2005年,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在浙江啟動,「大系」專案組聯動全球263家文博機構,搜集、拍攝中國古代繪畫12405件(套),編纂出版【先秦漢唐畫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共計60卷226冊。

如果要討論【寶藏】和【盛世修典】的不同,王偉平認為,這個開頭就很說明問題。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寶藏】的制作只不過是一個轉譯問題,有了【盛世修典】中文版的基礎,譯制工作應該不難。「其實並非如此,要做到‘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國情、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就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王偉平說,這要求在紀錄片的敘述方式、傳播重點、話語策略等方面做出較大的調整,在文明交流互鑒上增加不少內容。

這段話,對於已經看過【寶藏】的人來說,諸多畫面會清晰浮現。除了跟隨像馬可·波羅這樣的世界知名歷史人物進入中國審美的片段之外,整部紀錄片加入很多國外觀眾熟悉的元素,有人物、有畫作、有人文思潮,用以對比、類比,或交待時代背景、勾陳事物發展的歷程,這樣能更好地引導觀者進入紀錄片的講述,引發共鳴。

唐代韓滉的【五牛圖】是一件被重點講述的作品,【寶藏】從一萬五千年前的拉斯科洞窟壁畫中牛的形象切入,再到公元前1350年古埃及的墓穴壁畫所呈現的人與牛的關系,由此可見,牛在古代對人類生活的重要具有普遍性,而西方畫家也不乏畫牛高手,【寶藏】介紹了16世紀荷蘭尼德蘭地區重要的畫家彼得·勃魯蓋爾,他在一幅畫作中,就表現了荷蘭農村收獲季節裏牛的各種神態。

韓滉筆下的五牛,神態各異,細膩傳神,其中一頭吐著舌頭,氣喘籲籲,狀態疲累——【寶藏】闡明【五牛圖】不僅僅是表現動物本身,它有政治寓意,韓滉透過牛的勞累形態暗示農民勞作艱辛。這一段還穿插了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大廳裏懸掛的一幅巨大掛毯,它根據畢加索立體主義代表作【格爾尼卡】復制而成,畫中西班牙公牛和其他生靈,在德國納粹轟炸時受傷的痛苦表情,反映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在這樣的鋪陳之下,再來講述【五牛圖】在清朝末年的流散和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歸來,尤為震撼人心。

紀錄片加入很多國外觀眾熟悉的元素,以更好地引導觀者進入紀錄片的講述,引發共鳴。如講述唐代韓滉的【五牛圖】時,便從一萬五千年前的拉斯科洞窟壁畫中牛的形象切入,再到公元前1350年古埃及的墓穴壁畫所呈現的人與牛的關系,再到16世紀荷蘭尼德蘭地區重要的畫家彼得·勃魯蓋爾畫中牛的各種神態等(影片截圖)。

由世界而來,再走向世界。「大系」成書以來,一直多向生發。

就展覽而言,範捷平做過統計,從2021年至今,「大系」成果展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展廳展出後,走向全國各地的各類展館,共計22站。其中,2022年9月2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因為大受歡迎而一再延期,最後展期長達一年,觀展人數近400萬。2022年,「大系」成果展走出國門,先後走進英國倫敦、比利時布魯塞爾、西班牙巴塞隆拿、瑞士日內瓦、德國柏林、新加坡、丹麥哥本哈根、塞浦路斯尼克西亞,成為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友好使者。

在創作【盛世修典】時,王偉平糊範捷平就意識到,「大系」是利用中國優秀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和浙江故事,開展民間外交、國際傳播,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難得的好題材。

因此,在【盛世修典】制作過程中,關於【寶藏】的諸多工作也悄悄啟動了。

「比如,采訪美國昆蟲學家在宋畫中找古代生物的故事、衢州余東村農民畫新時代【清明上河圖】的中國普通民眾的故事等。」範捷平說,這些片段都為【寶藏】埋下了伏筆。

當它正式進入創作,團隊及時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GTN紀錄頻道進行備案,計劃2024年5月完工,商談英文版的播出事宜。

計劃沒有變化快。在2024年春節即將到來的小年夜,王偉平突然接到通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已決定在2024年3月初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排播【盛世修典】海外版——【寶藏】英文版。

突如其來的好訊息讓王偉平糊團隊無比興奮,又感到措手不及。當時,【寶藏】英文版的文稿已經基本完成,但後期制作中配音、字幕、唱詞等都涉及英文,且涉及大量藝術專業術語,而制作人員都不諳英文,工作速度要比中文版慢很多。

「作為浙江廣電集團首次被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GTN紀錄頻道選中的在兩會期間呈現的國際傳播重頭戲,浙江大學‘大系’團隊和浙江外國語學院譯制團隊又要求我們‘零’失誤,於是,結果是唯一的,那就是奮戰春節。」王偉平說,時間是唯一的鴻溝,「最後商定,我們完成三集全片制作,其中第一集字幕由我們完成,二三兩集的字幕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完成。盡管如此,要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高質素地完成這部片子,仍然是對我們極大的挑戰。」為此,她緊急請求浙江外國語學院的英語專家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在春節和寒假期間突擊加班,還要求遠在英國倫敦度假的英國專家Aaron Kalman提前飛回中國參加譯制和配音工作。

為【寶藏】加班的人群中,當然少不了範捷平的身影。

很多觀眾並不知道,範捷平糊王偉平是一對伉儷。可以說,在制作【盛世修典】和【寶藏】這兩部紀錄片的幾年間,「大系」也塑造著他們的相處模式,用王偉平的話來說,就是「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壞處是不斷爭吵,好處是不斷磨合」。

2021年初春,「大系」專案正處於緊張的收尾階段。範捷平糊王偉平接到「大系」總主編的電話,希望他們在「大系」成果的轉化、利用和推廣方面做一些工作。

王偉平擔任總導演,範捷平擔任總撰稿,與「大系」團隊共同做一部紀錄片的方向很快明晰,但是做一部好的紀錄片,如何跨出最關鍵的第一步,他們「苦苦掙紮」了好幾個月。

「當時,‘大系’工程已接近尾聲,但長達17年的編纂工作卻沒有留下太多的影像資料。我猶如面臨一片茫茫大海:眼前只有‘大系’收錄的1萬多件(套)古代書畫的數碼版、堆放起來有4層樓那樣高的200多冊書本和少數幾張工作照,還有一些用手機拍攝的、完全達不到專業播出標準的影片。」王偉平說,那段時間,她眼前閃爍的只有「重大」「浩瀚」「千年」「國寶」等詞語,令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

這種遲疑沒有持續太久,範捷平說,他們馬上開啟了對中國美術史的「惡補」:「2021年下半年我主要在學習,在思考,在與偉平‘爭吵’。好在‘爭吵’之後,有時也會給人帶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

不過,範捷平糊王偉平始終有一個共同的認知:紀錄片不能就事論事,空喊口號,追求畫面唯美,紀錄片要「說人話」,講故事,要抒發家國情懷。它應該與「大系」這項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一樣,反映這個時代的必然,應該從細微日常入手,將其置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去敘述。它需要彰顯中華文化根與魂、畫脈中流淌的價值觀等問題,還要講述「大系」團隊賡續創新的故事,所以它必須關註當下、敘述當下。

最終,他們找到了一種「梳辮子」的敘事策略——就是把「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團隊踔厲前行的腳印、國寶與國家的命運、傳統繪畫中蘊含的中華文脈和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大系」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等諸多訴求,像「梳辮子」一樣編織在一起。

【盛世修典】的成功證明了「梳辮子」可行有效,但是,那些梳好的「辮子」到了【寶藏】,仍需要重新梳理。

而且,這一次「梳辮子」的依據可以用「中國審美,國際表達」來描述,範捷平糊王偉平覺得,這8個字基本上可以把【寶藏】表達清楚。對於已經看過【盛世修典】和【寶藏】這兩部紀錄片的觀眾而言,異同顯而易見。

在3月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GTN紀錄頻道開啟每天播出一集後,3月7日晚,【寶藏】又在浙江衛視三集連播。如今,在學習強國平台、Z視介客戶端,【寶藏】已隨時線上等候它的觀眾。

【代表委員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許江: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是浙江這些年來的一個重大文化工程。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把散落在全世界的中國繪畫精品收集到一起,讓更多的中國人能夠看見,讓年輕一代能夠看見,讓我們今天的教育和研究有了基礎條件。能在多年的積累下,完成這個工作實屬不易。

如今,「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基本收整合功,接下來更重要的是推進傳統繪畫研究。浙江不僅要出這一套畫集,更要努力成為中國繪畫研究、中國繪畫創作的重鎮,這是我心底的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創造性提出並闡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第二個結合」非常振奮藝術界的心靈,也為今天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根本遵循。

以我們繪畫來講,很多藝術品種都是在這樣的結合中產生的。比如說中國的新興木刻版畫,就是一方面向西方的現代版畫學習,另一方面又向中國的傳統石碑學習。中國油畫也是一樣。油畫來自西方,但我們要在油畫中表達中國人的情感,體現中國人骨子裏的詩性和浪漫。這就需要我們持續推進「第二個結合」,運用中國的傳統文化,調動中國的文化心靈來進行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

我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如何真正找到自己的特點,並讓特點達到一個高度,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趙無極的繪畫能在西方得到那麽高的肯定,就是因為他一方面吸收了西方油畫的技巧,另一方面把中國的山水精神進行了創造性的轉換,實作了新突破。因此,我們一定要把中國文化研究好,實作創造性轉換和輸出,讓西方意識到中國文化的獨特性,進而尊重中國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

中國藝術需要這樣的系統梳理

我經常說,研究建築,中國是全世界最好的一個地方。因為我們到現在為止還能看到2000多年前的遺跡,這些連續的歷史遺跡,就像一部活的建築史。

中國繪畫同樣源遠流長,但很多中國繪畫精品散布在世界各大博物館。我去國外旅行,一項重要行程就是到各大博物館看畫。運氣好的時候作為專家申請,當地博物館會允許我到居里觀畫,可以近距離仔細欣賞,隔著玻璃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為中國繪畫整理做了特別好的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它跟世界各大博物館建立起了聯系,讓海外的中國繪畫精品,透過數碼化方式回歸,與國內藏品一起,共同構成了從先秦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的中國古代繪畫史恢宏圖景。中國藝術正需要這樣的系統梳理。

原先,我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相對滯後,甚至比不上一些國外大學。比如,美國大學對中國藝術特別是中國繪畫的研究,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研究系統,擁有一批頂級的專家,會用學術的方式、更大的視野去研究和分析。

很多人都說,要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藝術,實際上遠沒有那麽簡單。中國藝術在西方要擴大影響力,需要透過各種渠道,透過學術的渠道,透過再創造的渠道。

其實,杭州國家版本館就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轉化創新的典型。杭州國家版本館裏收藏有「中國歷代繪畫大系」,而它的創意設計也借鑒了多幅宋畫。這20年,我一直在嘗試透過建築的方式討論中國繪畫,對中國畫的推廣也起到了一定效果。

我認為,我們當然應該文化自信,並且要用現代化的轉化和創新,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用更開闊更創新的方式重新演繹中國傳統,跟世界對話。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羅衛東:

重大文化工程的成功,歸功偉大時代

對於【寶藏】,我有著特別的感受。因為我曾經也是其中的參與者、親歷者和見證者。我認為,文化工程最重要的貢獻是透過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和傳承,建立華夏兒女的文化自信。應該說,浙江大學和浙江省文物局合作啟動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國家重點文化工程就是很好的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引介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成果,這對於打破中國長期封閉,更好地認識世界,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是有意義的。但是,今天看來也出現了一定的偏向,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中華民族悠久而輝煌的文化的認知有一定弱化。

浙江大學和浙江省文物局合作發起了【宋畫全集】整理出版專案,後來又擴充套件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特大型出版專案,並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化研究工程。

這個專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讓中國人民見識中國繪畫藝術的偉大與輝煌,讓世界人民認識到中國審美藝術文化乃至整個文明的發達和輝煌,讓中國藝術史研究重點從西方回歸到中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全部工程,從一開始就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和國際傳播。這套書的所有圖錄都是中英雙語標註的,以方便國際傳播。第一批成果出來以後,我們就向一些國家的國家級圖書館捐贈,獲得了高度的贊譽。我受學校委派參與這些活動,感慨萬千,深感璀璨的華夏文明給子孫後代帶來的歷史自信心和文化底氣,更加感到國際傳播的意義之重大。

盛世修典,「大系」重大文化工程的成功,歸功於偉大的時代,依托於國家經濟社會繁榮。它是中國綜合國力的一個體現。我覺得,接下來,國際傳播中值得做的工作,要把宋畫的衍生產品做好,讓中國古代輝煌的繪畫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全國人大代表、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

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鮮活例子

前幾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英文紀錄片【寶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GTN紀錄頻道播出,讓我想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

這個紀錄片就是鮮活的例子,我很受感動,也很有啟發。

一方面,是精神的相通,浙商,歷來以「四千精神」走遍天下,不管前方有多少困難,我們都是勇往直前、勇立潮頭,這種精神和「大系」團隊是相通的;另一方面,是文明的相通,我們和「大系」也有些淵源,「大系」裝幀封面由絲綢制成,工藝來自萬事利集團。

絲綢和繪畫一樣,都是中國古老傳統的藝術,是中華燦爛文明的一部份。

我一直思考和努力的,就是如何以絲綢為國際語言,提高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水平。為此,我們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去年的杭州亞運會上,萬事利是亞運會的官方供應商、特許生產商、特許零售商,從亞運獎牌真絲綬帶,到AI客製絲巾,再到國禮絲巾化,萬事利在亞運會上有超過2萬件產品亮相。

世界級盛會,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故事的重要平台。這些年來,萬事利絲綢成功服務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G20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冬奧會等一系列重量級的主場外交活動,讓絲綢成為中國對外傳播交流的重要載體。絲綢是歷史經典產業,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就要堅持守正創新。萬事利打造了業內首個AIGC實驗室,可以為全球80億人每人設計10萬條絲巾不重樣。這次全國兩會上,我也提了建議,支持絲綢紡織行業建設國家級AIGC創新平台,賦能行業在垂直細分領域模型建設等人工智能套用場景的高效開發與快速落地,為絲綢產業開拓全新發展空間的同時,讓中國絲綢文化以全新的姿態傳播世界、影響全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