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惠能是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的嗎?【敦煌壇經】:我沒說

2024-03-14國風

各種古代經典包括佛經在傳播中總會延伸出不同的版本,中國化佛經的第一經典【六祖壇經】也不例外。世人都說惠能是聽聞【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大悟的,然而在【敦煌壇經】中卻並沒有這一說。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敦煌壇經】是現存的各種壇經版本中年代最早的,應該是【壇經】中最接近惠能口述的原本。裏面只提到惠能聽五祖弘忍說完【金剛經】以後,「言下便悟」。再沒有多余的話了,就連悟了以後通行版【壇經】裏面惠能自我述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那些也沒有!

為什麽沒有呢?奇怪嗎?其實也不奇怪。時間靠後的【壇經】後人擅自增加的內容不少。敦煌本約1.2萬字,惠昕本約1.4萬字,契嵩本有近2萬多字,而通行的宗寶本則有2.4萬字。

自惠昕本之後都是宋代以後的版本了,有不一樣和增加的內容很正常。

惠能到底是聽哪一句大悟的,不得而知,也許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許並不是,這個其實並不重要。

金剛經那麽多厲害的偈語,時間機緣到了,有可能因為任意一句而開悟。

惠能本就是利根人,在經過初聽【金剛經】幾句經文後的初步開悟,又經過作偈語事件後,實際上已經很接近頓悟了,五祖評價惠能當時「已識大意」,之後再聽【金剛經】,有可能是裏面的任意一句促使惠能開悟。

當然對【壇經】後面幾個版本增加的內容也不能一概否定,肯定有它的價值,但有些東西的添加有可能會起反作用,有可能會誤導學人!

後人擅自定為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只會禁錮僵化學人的思維!如果有人死磕這一句,可能一輩子也悟不了。

實際上法無定法,人和人開悟的契機和機緣是不一樣的,所以禪宗才會有那麽多各不相同的公案開悟故事。

但是有一點基本是公論,就是「但持金剛經,便能見性」,這是禪宗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的結論。【壇經】也只是六祖聽聞【金剛經】之後的心得體會,並配合整個佛法做了詮釋引申。

從這個角度來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實際很片面,這種做法有廣度,卻缺乏深度,不明心見性只會越讀越糊塗,越讀越茫然。「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廣泛讀書的做法只適用於把佛學當成知識的學問家,對明道來說並不適用!

其實流傳最廣的經典往往就是最好的經典,佛門中哪一本經典最好?答案自在人心。

就明心見性來說,其實讀書越多越糊塗,很多人就喜歡皓首窮經,其實是大誤。很多書看來看去,我們會發現,真正經典的還是那幾本。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望各位由此深思。

大家該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是要學佛還是要佛學,想好了就知道該怎麽辦了。各自靜心思考吧!下期再會。

悟空如意心,弘揚正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