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1907,伊闕龍門

2024-02-11國風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裏,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愛德華·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是學術界公認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國學大師,「歐洲漢學泰鬥」。同時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與新疆文物的學者之一,被視為法國敦煌學研究的先鋒。被弟子伯希和推許為「第一位全才的漢學家」。繼他之後成為法國中國學與敦煌學大師的伯希和與馬伯樂都出自他的門下。

沙畹1865年出生於法國裏昂一個新教徒家庭,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889年,24歲的沙畹以法國駐華使團譯員身份前往北京。來華後,在當時清朝駐法使館參贊唐夏禮的幫助下著手轉譯【史記】,1893年沙畹奉命回到巴黎,主持法蘭西學院「漢語及滿語語言和文學」講座。同時,他還在東方語言學院、索邦大學、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的宗教科學系授課。1895年任法國亞洲學會秘書長並參加東方學雜誌【通報】的編輯工作,1903年協助考狄(Henri Cordier)主辦【通報】,這一年他還成為了法蘭西學會會員。

1907年,沙畹第二次來到中國,對中國北方——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諸省進行考察。他在這些地區,尤其是在龍門和雲崗石窟地區,在考古和碑銘方面取得了重大收獲,從而成為第一個系統地考察這些石窟的人。1916年,沙畹當選為英國皇家亞細亞協會會員。1918年, 年僅53歲的沙畹在巴黎去世。

1907年法國著名的漢學家沙畹及攝影師一行人等,短短數月間,遍歷中國河南、四川、山西、山東、陜西、遼寧、北京等地名勝古跡,采集了至可寶貴的一手圖文資料(石窟造像、金石拓片等)。歸國後於1909年在巴黎釋出了【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Chine septentrionale】(北中國考古圖錄),比關野貞和常盤大定合著的【中國文化史跡】攝印早20年左右。

晚清正處於社會變革的特殊時期,以沙畹為代表的歐洲人士在中國的遠行、考察經歷,成為觀照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一面映像。影像記錄即是一種文化記憶。其著述和手稿日記保存的照片、地圖、拓片等資料,是後人補充研究的重要參考。

北中國考古圖錄,兩冊共含影像約545頁,收集雲岡石佛寺及龍門石佛寺等的建築與雕刻的照片和圖錄,圖版卷有238幅是關於佛教遺跡的, 其中圖片有118幅是關於龍門石窟的,真實反映了20世紀初龍門石窟的風貌 。另外當時拍攝的一些造像遺跡,現已流落海外、風化或殘缺,因此沙畹北中國考古圖錄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