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玄奘晚年遭弟子質疑,跌倒數天後圓寂,臨終留下2字激勵後人千年

2024-01-28國風

前言

夜深人靜,南京玄武區三藏寺裏一片祥和。寺內供奉的玄奘大師塑像,神態安詳,右手持經卷,左手摩挲念珠,就如同他在世時那般,沈靜而堅定。

這座供奉唐代高僧玄奘的寺院,寂靜中透著一絲淒清。每每想到這位影響中國佛教發展甚巨的大師,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以及晚年的淒涼,不少香客都會感慨萬千。

玄奘大師,一生坎坷,幾經跌宕,可他始終矢誌不渝追求佛法的真諦。為此,他不惜離鄉背井,跋山涉水;為此,他忍辱負重,歷盡艱險;為此,他不顧名利,只求心無旁騖。

一代宗師,千古第一訪印高僧,他用畢生去詮釋「得生」的真正含義。那麽,這位偉大的佛教聖哲,他經歷了怎樣的人生?又為何在臨終時留下「得生」兩字作為對後人的教誨?

福緣深厚,13歲便出家為僧

玄奘本名陳炤,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家住河南洛陽(今屬河南省)。

陳炤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自小便聰慧過人,溫潤儒雅。他有個品學兼優、崇信佛法的哥哥陳素,深深影響了他日後的人生軌跡。

7歲那年,陳炤的父母相繼去世,陳兄弟倆只得依靠他人扶養。命運的無常讓幼小的陳炤見識到了生老病死的無奈,也因此培養出了對佛法的向往。

他的哥哥陳素見他如此虔誠,十分欣慰。為了讓弟弟得以貼近佛法,13歲那年,陳素便帶著陳炤剃度出家,法名玄奘。

這樣一來,玄奘便有了足夠的時間潛心研讀佛經,修行悟道。他聰穎過人的資質也在此時顯露無疑——還不到20歲,這位少年和尚就已將當時所有佛經了如指掌,深受長輩們的喜愛。

早熟聰穎惹非議,踏上訪道求法路

「學海無涯,回頭是岸。」玄奘雖通曉佛門典籍,但他明白自己離真正領悟佛法的本質還遠著呢。

於是,他決心離開故鄉,遊歷各地,向各方高僧請教,希望能夠對佛法有更深的理解。

當時,許多長老對玄奘這個決定並不看好,因為按照舊有的佛教習俗,和尚要到中年之後才可外出弘法。而玄奘此舉也有悖常規,難免招來非議。

但是玄奘並不在意這些言語中的刺,只管自顧前行。他認為,佛法博大精深,要真正參透,就必須廣泛求教,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哪怕惹來些許爭議也在所不惜。

於是,少年老成的玄奘來到長安,拜師學習。他還遊歷過洛陽、荊州等地,向各地高僧討教,深得諸多前輩的賞識。

這一遊學生涯,讓玄奘見識到,各地對佛經的理解解釋並不盡相同,甚至存在明顯出入。這加深了他要親自去佛法發源地印度尋根問底的決心。

千辛萬苦出國求法,5年潛心領悟印度佛法

玄奘決定前往印度求法後,立即向唐朝朝廷申請出國的特許——一種叫做「過所」的護照。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玄奘的請求遭到拒絕。

但玄奘的決心已定,他並未在這處第一道障礙前就退縮。江湖兒郎一生熱血,玄奘憑著對佛法的執著,選擇孤身出塞,從陸路走西域,一路避開唐廷的追捕,前去印度。

公元629年,玄奘來到敦煌,力排眾議,趁著夜深人靜時分,獨自一人趟過河,成功溜出玉門關。此後,他又在一位胡人僧人的幫助下,過河進入印度。

來到印度大陸後的玄奘,遭遇了種種艱難險阻。異域他鄉的生活極為辛苦,但玄奘毫不氣餒,只埋頭學習梵文,潛心鉆研印度經書。他靜坐疾行,日夜兼程,終於通曉了大量佛經典籍。

5年時間裏,玄奘參學諸多著名寺院,向印度各派名師學習,並與許多高僧討論佛法精髓。他的學識和見解,終於讓印度的佛教大德們刮目相看,紛紛對他推崇備至。

這5年的學習生活,無疑是玄奘一生中最充實、收獲最豐的時光。當他再度啟程踏上歸途時,已經悟出了佛法的真諦,對人生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

拒絕還俗,只求佛法,翻經弘法傳教收徒

公元635年,玄奘攜帶著佛像、經書等大批文物,從印度返回長安。此時,李世民已經登基為帝,並派人迎接玄奘的歸來。

見玄奘滿載而歸,獲得如此豐厚的佛教典籍,李世民非常高興。他欣賞玄奘的學識品行,想要留他在朝中任官,但遭到婉言謝絕。

玄奘堅決無意還俗為官,只想潛心弘揚佛法。於是,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慈恩寺開始了漫長的翻經弘法工作。

此後的20余年時間裏,玄奘一心一意投入到轉譯佛典的工作中。他將梵文經書轉譯成漢語,使中國佛教的理論體系得到極大豐富,對中國佛教發展影響深遠。

與此同時,他也收了許多弟子,講經說法,傳授佛法精要。雖然條件艱苦,但玄奘從未有過一點怨言,始終懷著「得生」的赤子之心,以布施佛法為己任。

晚年身體衰弱,弟子質疑無知,遺言教人省悟

然而好景不長,當玄奘投入翻經弘法多年後,他的身體已經衰弱不堪,行動愈發艱難。此時,一場考驗也悄然來臨。

因為玄奘少有公開說法,弟子們對他的學識存有懷疑。這些孩童般的質疑,無疑是對玄奘晚年的一次打擊。

此外,朝廷一直希望玄奘還俗,也給這位虔誠的僧人帶來了心理壓力。種種困頓讓玄奘的身軀日漸虛弱。

有一次,玄奘意外跌倒在地,自此臥床不起。弟子們這才意識到大師已經窮盡畢生精力,所以行動不便。他們深感慚愧,紛紛前來道歉、請罪。

終於,在公元664年,玄奘大師圓寂,享年65歲。臨終前,他留下了「得生」兩字,希望人們明白生命的真諦。

這兩字道破了有關生死的迷思。對玄奘而言,生不過是一次次輪回轉世的啟程,死也不過是一個短暫的過渡。他並不懼怕死亡,因為這意味著他將繼續在新的生命中求法辨道。

佛門一代宗師,影響千古,留下「得生」遺言

玄奘大師用他勤奮求法的一生,完美詮釋了「得生」的真義。

他為佛教文化傳播作出了卓越貢獻,將原始佛教經典介紹給中國,讓中國佛教走向繁盛。他一心向道、毫無保留的奉獻精神,至今依然激勵著後人。

玄奘大師雖然在有生之年已先我們而去,但他畢生堅持佛法的精神永存人間。每每我們走進供奉他的三藏寺,註視那慈眉善目的塑像,都會為這位偉大聖哲的一生所折服、所感動。

結語

他用自己的人生踐行了「得生」的真諦,也以此告慰後人——只要心懷堅定的信仰,繼續求道明理,我們終會在漫漫生死輪回中獲得生命的意義。

玄奘大師雖已逝去千載,但他那跨越時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至今依然照耀後人的求法道路。我們緬懷這位先賢,就是最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