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佛龕之碑】唐岑文本撰文,褚遂良書。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刻於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壁賓陽洞內。這裏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隋唐以後,習稱龍門。其結體雄渾秀逸兼而有之,筆力挺勁,端莊奇偉,氣韻廣嚴博大,與其晚年書法之變化多端、嬋娟婀娜迥異其趣。
【伊闕佛龕之碑】通高約5.00米、寬1.90米。字共三十二行,滿行五十一字。計一千六百余字。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長孫皇後逝世後做功德而開鑿,太宗貞觀十五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落成後,唐太宗於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親自大閱於伊闕。這通碑原應為北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