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梵高、莫奈與馬格利特:不朽傑作印證印象派恒久魅力

2024-09-12國風

塞納河畔開闊視野盡收眼底,睡蓮系列先河之作交織光影,異種同株魔幻繁花奪目綻放。 三幅印象派巨作將矚目亮 相佳士得The Henderson全新亞太 區總部首場晚間拍賣。

在巴黎蒙馬特的一間小公寓裏,梵高兄弟二人之間的緊張關系持續了數月。當時,弟弟提奧(Theo)在巴黎從事藝術品交易工作,卻不料哥哥文森特(Vincent van Gogh)在1886年2月臨時起意到訪巴黎。在此之前,文森特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生活了一段時間,但發展並不如意,於是他希望能到巴黎成就一番藝術事業。

然而,文森特剛來巴黎一年,提奧就寫了一封信給他們的妹妹威廉明娜(Willemien),傾訴痛苦。他在信中寫道:「家中的情況令人難以忍受。」 提奧表示文森特不修邊幅,還愛吵架,以至於「沒有人願意來家中做客。」 在信的最後,提奧直言「我只希望他能離開,去獨自生活。」

巴黎寒冷的冬天抑制了藝術家在戶外創作的欲望,於是文森特大部份時間都在公寓內度過,這遠非他或提奧原本設想的情景,兄弟倆之間的短暫不合隨之而來。

文森特·梵高(1853-1890)【作為畫家的自畫像】,1887年作。Credit: ICP / Alamy Stock Photo

好在1887年的春天,文森特發現了巴黎西北部塞納河畔的新興市郊小鎮阿涅爾(Asnières)。提奧後來的妻子喬安娜·邦格(Johanna Bonger)形容道,從那刻起:「一切都好轉了。」

即使身背畫布和繪畫用具,文森特依舊怡然自得地漫步於往返的旅途中。據邦格回憶,文森特尤為喜愛塞納河畔的景致,特別是那「明亮的餐廳、河上的小船、公園和花園,全都光彩絢爛,色彩明媚。」


從五月初到七月底,文森特幾乎每日都去阿涅爾。這一時期,他在阿涅爾創作出了一系列對其藝術生涯至關重要的風景畫,其中的巔峰佳作之一 【停泊的船只】(Les Canots Amarrés)將隆重亮相佳士得香港於9月26日在The Henderson全新亞太區總部舉行的首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停泊的船只】,1887年夏天作,油彩 畫布。52 x 65 cm.。估價:港元 230,000,000 - 380,000,000 。此作將於2024年9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一連三月,梵高在阿涅爾及其周邊地區創作了約40幅作品。畫如其名,【停泊的船只】以向塞納河下遊望去的視角,描繪了停泊在河畔的船只。畫中蔚藍的天空與波光粼粼的河水交相輝映,塞納河畔的廣闊視野躍然畫布之上。

當時,風景如畫的阿涅爾吸引了不少帆船愛好者,因交通便利,也是人們在夏日逃離巴黎喧囂暑氣的首選之地,即將上拍的這幅巨作遠景中依舊可辨認出幾幢巴黎建築。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塞納河畔阿涅爾橋】,1887年。艾米爾·布爾勒收藏,蘇黎世。Credit: Carlo Bollo / Alamy Stock Photo

梵高以阿涅爾地區為靈感繪下三組三聯畫,分別為「阿涅爾塞納河畔」(Bord de la Seine à Asnières)、「大碗島」(La grande Jatte)和「克利希塞納河畔」(Bord de la Seine à Clichy)。【停泊的船只】來自「阿涅爾塞納河畔」,另外兩幅 -【塞納河畔阿涅爾橋】(Ponts sur la Seine à Asnières)和【塞納河畔阿涅爾餐廳】(Restaurant de la Sirène, Asnières)今分別收藏於蘇黎世美術館(Kunsthaus Zurich)布爾勒收藏展覽館和牛津艾殊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塞納河畔阿涅爾餐廳】,1887年。牛津艾殊莫林博物館

這三幅畫作見證梵高將在巴黎汲取的藝術養分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1886年5月,他參觀了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印象派展覽,幾個月後,他出席第二屆獨立者沙龍,沙龍展出大量喬治·秀拉(Georges Seurat)和保羅·席涅克(Paul Signac)等藝術家的新印象派作品,當中包括喬治·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

喬治·修拉(1859-1891)【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1884-1886年作,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梵高深受啟發,在「阿涅爾塞納河畔」系列的創作中,他舍棄了以往寫實主義繪畫中深沈灰暗的大地色調,轉而采用明亮的色彩和隨心的筆觸,在畫布上展現出新的氛圍和光感。

次年,梵高移居法國南部,他在色彩和技法上的突破使其在南法取得驚人的藝術成就。【停泊的船只】是亞洲有史以來推出的最重要梵高畫作,它標誌著藝術家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正如文森特在1887年10月寫給威廉明娜的信中所言,「今年夏天我在阿涅爾創作風景畫時,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色彩。」

克勞德·莫奈在吉維尼自家花園中。Photo by ullstein bild/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雖然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 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但他並未參加1886年最後一次印象派展覽。從某種程度上說,當時的莫奈已經在藝術旅途中繼續前行,他與家人離開巴黎,移居吉維尼鄉村。

吉維尼位於塞納河與其支流埃普特河的交匯處,距離巴黎西北約45英裏,這個寧靜的鄉村當時僅有300名居民,還未開始受到現代化影響。正是在這裏,莫奈以其花園中的睡蓮池為主題,創作出了他藝術生涯中最著名的「睡蓮」(Nymphéas)系列作品。

從1897年到1926年逝世,「睡蓮」主題貫穿莫奈晚年,成為他近300幅油畫作品的靈感來源,也為其最後的壁畫大小的巨型畫作【睡蓮全景】奠定基礎。

克勞德‧莫奈(1840-1926)【睡蓮】,約1897-1899年作,油彩 畫布。73.3 x 101 cm.。估價:港元 200,000,000 - 280,000,000。此作將於2024年9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睡蓮」系列的先河系列包含8幅畫作,其中之一的珍罕巨作【睡蓮】也將在佳士得The Henderson全新亞太區總部舉行的首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中隆重亮相。 8幅開端系列的睡蓮畫作中,有4幅現藏於博物館,包括巴黎馬蒙丹莫奈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鹿兒島市立美術館(Kagoshima City Museum of Art)以及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而此次上拍的【睡蓮】是莫奈「睡蓮」系列畫作首次現身亞洲拍場。


莫奈從年輕時起就熱衷園藝,除了傳統品種,他還從著名植物學家約瑟夫·拉圖爾-馬里亞克(Joseph Latour-Marliac)在法國西南部洛特經營的苗圃中購入並栽種了新品種的雜交睡蓮。

莫奈在晚年曾言:「我種植(睡蓮)純粹是為了享受其中的樂趣,我種植它們時並沒有想過要畫它們。之後我突然意識到我的池塘是多麽美妙,於是我就拿起了調色盤。」

克勞德‧莫奈(1840-1926)【睡蓮】,1897-1899年作,現藏於鹿兒島市立美術館

首組【睡蓮】系列的畫作在格式、尺寸、顏色和處理手法上不盡相同。此次上拍的【睡蓮】色調最為統一和細膩,藍色、紫羅蘭和綠色交融彌漫,兩朵生動的白蓮花格外醒目,相映成趣。莫奈的筆觸似乎也沒有他在1870年代創作印象派先驅畫作時那麽松散和隨性。

值得強調的是,此幅【睡蓮】展現出了系列作品中最破格的創舉之一,亦即消失的地平線,這在當時的風景畫中是非常激進的手法,焦點明確的畫面將觀眾帶到池塘中央,除一簇植被和天空的倒影外,四周的所有其他細節均被摒棄。

從這一角度而言,【睡蓮】不負人們對此系列畫作整體的評價,堪稱現代藝術走向抽象道路上的奠基之作。

雷尼·馬格利特(1898-1967)【先見之明】,1943年作,油彩 畫布。55.3 x 46.2 cm.。估價:港元 22,000,000 - 28,000,000。此作將於2024年9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呈獻

即將舉槌的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系列拍賣還將帶來超現實主義大師雷尼·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紮根於印象派的傑作【先見之明】(La Préméditation)。

這位比利時藝術家以非同尋常的狀態、環境或組合構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常見元素而聞名。【先見之明】創作於1943年,描繪了各種不可能共生的花卉綻放於同一株植物上。

這幅作品創作於馬格利特職業生涯中短暫而重要的時期,即1940年代中期,當時他創作的作品色彩明亮鮮艷,筆觸如羽毛般輕盈,這一時期也通常被稱為馬格利特的「雷諾瓦時期」。馬格利特聲稱,這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恐怖以及家鄉布魯塞爾被德國占領的回應。

雷尼·馬格利特(1898-1967)【遨遊】,1944年4月作。油彩 畫布。60.5 x 80 cm.。此拍品於2024年5月28日在佳士得香港以42,725,000港元成交

馬格利特曾言:「一種相當強大的魅力已經取代了我過去努力呈現的令人不安的詩意。」 他這一時期的作品被稱為「陽光下的超現實主義」,顯然有其道理,這些作品既借鑒了雷諾瓦全盛時期的表達,同時不失馬格利特的獨特風格。

【先見之明】與【停泊的船只】和【睡蓮】一脈相承,見證印象派在誕生數十年後依然激勵著許多偉大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