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書境、詩境、人境、化境

2024-03-25國風

中國人對詩書畫向來講究「意境」,意境之美亦成為詩書畫審美不可或缺的部份。書法透過變化萬千的線條塑造漢字的個性形象,透過全身心的「書寫」體驗生命的律動和激情,使漢字超越了傳播資訊的功能,昇華到化境而成為藝術。

中國文學則透過語言文字,特別是漢語的音律節奏之美和漢字的豐富語意塑造藝術形象。

這本來是兩種不同的藝術,但它們同樣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成長、壯大,它們同樣在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趣的深刻影響下,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征。

蘇軾【黃州寒食帖】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重視道德修養和「入世」進取,老莊強調道法自然和體驗人生,佛禪又講生命超越,所以浸透了儒、道、佛思想的中國書法理論和文學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對作品的人格化評價,宏觀的把握與精神的領悟重於局部的分析。

與文學講「文如其人」一樣,書法講「字如其人」。南北朝時的【世說新語】說:「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意思是王羲之的風度瀟灑從容,舉止矯健有力,而這種說法其實是與書法品評中講的「神、氣、骨、肉、經脈、肌膚」等具有生命含義的審美旨趣相呼應的。對王羲之的描述與對其書法的描述無須加以區分。

王羲之法帖 龍跳天門 虎臥鳳閣

唐代的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他將書法作品、人的情感、陰陽與天地宇宙理解為有機的整體,而這句話用於文學也完全是合適的。唐代另一位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文字論】中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好的文章字雖少但含義豐富,好的書法從一個字中已可看出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這與禪家的「頓悟」有異曲同工之妙。

蘇軾【次辯才韻詩帖】

書法是否有「書卷氣」是宋代以來鑒賞與批評的一個重要審美標準。宋代蘇軾有詩曰:「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認為只有多讀書、有學問才能使書法達到神化的境界。黃庭堅看了蘇軾的書法,認為其中有「學問文章之氣」,也就是「書卷氣」。這是一般缺乏學問和修養的人寫字所達不到的「氣象」或「韻味」。這樣的作品不低俗,看了以後能凈化心靈、提高境界。

古代人評論書法喜歡用「韻」這個字,在評論文學時也常見。「韻」本來指音樂中的聲調、旋律、節奏及配器、和聲的和諧優美狀態,在詩詞曲賦中指語句的音韻協調。後來,與哲學中的「氣」聯系起來,用來評論人的氣質風度和書畫詩文的意蘊風神。一幅山水畫,可以說「氣韻生動」,一幅書法,也可以說「筆法、氣韻俱佳」,即形式表現和情感抒發達到了和諧與完美。

孫過庭草書【千字文】

從藝術本體的角度來分析,文學透過語言塑造形象,透過形象表達意蘊;書法透過線條構成意象,透過意象流露意味。語言塑造的形象比較具體,但其中的意蘊是文學家的生命體驗,需要讀者去體會況味;書法的點線是具體的,但在瞬間構成的意象是抽象的,它包含了由生命體驗構成的力度、氣勢和情態,於是書法的點線就構成了「有意味的形式」,使得黑白世界能夠傳達生命的精微。不難看出,在中國,文學創作和書法創作雖然表現的手段和形式不一樣,但殊途同歸,最終和最高的目標,是達到藝術家理想中的美的境界,即意境。

蘇軾【昆陽城賦】卷

講求「韻」「氣韻」或「意」「意境」,說明了中國書法不僅重視技法功力,更看重整體風貌、格調,而這種風貌、格調是人的精神情操和學問修養透過「筆墨」的顯現。文學也是如此,寫詩作文的技巧並不復雜,但作品趣味的雅與俗、思想的深與淺、格調的高與低,才是真正需要講究的。漢代的揚雄說:「書,心畫也。」而漢代論說【詩經】時提到「詩言誌」,正好與之相應。

詩境、書境、人境是三位一體的,最高的詩境是無言獨化,最高的書境是目擊道存,最高的人境是解悟生命本體的審美生成。文學和書法都是生命狀態和思想意緒的流瀉,而至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