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善用其心:自古成就只有這兩種人

2024-01-27國風

萬行法師的著作【善用其心】,這樣說會進步,會成就的兩種人:

自古只有兩種人會進步,會成就。

一種是自律性很強的人,也就是佛教裏面所說的,能夠主宰自己身口意的人。這樣的人絕對會有大成就。

第二種是全然接受的人,也就是沒有我執的人,你說什麽他都接受,都按你的意思原封不動地去做,沒有個人的成見。這種人也絕對會成就。

除了這兩種人,其他任何一種人都不可能成就。

而且這兩種人合起來就是一種人,全然地接受,嚴格地約束自己。


初看這句話時,有點詫異,為什麽能成就的人,必須是「全然接受」呢?

「全然接受」,不是等於是不分是非對錯嗎?

難道沒有是非觀念也能成就?

這是我聽過如何「成就」最特別的解說。

反復讀了很多遍,似乎理解了這個「全然接受」。

理解如下:

從接收到接受,再到全然接受,是一個人在不斷開啟自己、開啟封鎖太久的內心。

心開啟,才能接受外界的所有,這是成長的過程。

01

空杯心態,汲取新知。

空杯,看字面意思不難理解,無非就是將杯子空掉,才好裝入新的水。

我們常用「空杯心態」來形容,清空自己的固有觀念,呈現空空如也的狀態,才能收納更多新知識。

可是,清空觀念可不像倒幹凈杯子這麽簡單。

甚至,有些觀念早已在我們內心根深蒂固,即使想拔除,也需要費很大力氣。

更何況,還有一些常年的習氣,連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這類陳舊於深處的「東西」要如何清除呢?

你看,想真正做到空杯並不容易,對吧。

好比,參加一次聚會,你反復告誡自己一定要帶著謙虛之心去請教學習。

可是,偏偏遇到了不太友善的人,無禮的言行,還是能燃起壞情緒。

難以抵擋反駁之意,就會下意識地「反擊」回去。

如果真的能用空無狀態,帶著覺察力,也許能平糊對待。

向內觀,究竟是什麽激怒了自己,是被說中了自己的痛點,還是其他原因。

如果帶著分辨心,評判對方的對與錯,會忍不住想反駁。

回想一下,我們從小到大,無論是老師教導、還是領導安排。

並不是件件都能照做,總會不自覺地加上自己的想法。

這樣,「動作」難免會變形,結果當然也會有所偏差。

舉個例子:

一企業的主管布置年終會議的流程,執行人小李接到後,認為「上級領導講話」安排在會議第二項不合適,放在最後才能達到效果。

小李想,有可能是主管工作繁忙疏忽了流程的規則。

於是,他將流程重新修改了。

殊不知,主管並沒有疏忽,而是領導當天還有會議要出席,所以,這裏的會議講話提到第二流程。

這樣的場景,職場中人不會陌生吧。

在工作中,我們多少會帶著自己的想法(執念、經驗)執行指令,有時候反而會阻礙正常工作。

有創新,有想法無可厚非。

這裏所講的「空杯心態」是:

不糾結於過去,時刻關註現在,積極展望未來;

能聽得進他人的建議,放下「自以為是」;

放空自己,廣納良言。

02

自律自渡,簡單重復

說起自律,曾經我以為「堅持是永不動搖」。

與「痛苦」不可分割,還需要毅力和堅韌。

其實後來我才明白。

堅持就是猶疑著、心猿意馬著、一步三停著,繼續往前走不後退。

有一句話說得好:

習慣成自然。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認同這事是正確的才會去做。

大抵持續一個月左右,會形成一種慣性。

比如,早起這事兒,首先要明白早起是為啥。

可以是跑步、讀書、或者給孩子做榜樣等等,只要你能認可就願意去做。

持續一段時間,不需要告誡自己、或者用毅力強迫去做,就能變為你的生活習慣。

再來舉個例子。

【善用其心】的作者萬行法師,在書中講到關於持之以恒上早課的事。

因為法師日常工作繁多,按理說,有很多理由不參加早課。

然而,他 做為一寺的住持,並沒有因忙碌而耽誤早課

一來,法師認為這是出家的必修功課;

二來,法師要起到榜樣的作用。

哪怕前一天忙到深夜,也會在第二天早上三點打坐,四點半到大雄寶殿領誦早課。

二十多年下來,這樣的作息已成為他的習慣,所以法師說:早起上課並不苦。

師父以身作則,大眾(有出家師父,也有居士)便會依照榜樣,按時上早課。

精進修行,自己管理自己,規律的作息是基礎。

03

借事煉心,靜心寧神

【善用其心】裏說:

消除內心的不安、治愈內耗,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事。

做事,不僅限於工作,還可以是學習和勞動。

管理好時間,讓日子充實。

不要被動「領任務」,而是能自行地安排好一天。

閱讀學習、強身健體、幹活勞動、認真工作等等。

只要安排合理,一天就不會覺得無聊無趣。

在做事上去觀察心的波動,情緒的起伏。

反復內觀自己,專註於當下的「做」。

靜與動相結合,日日精進。

靜下來修心,借做事檢閱心的變化,次第昇華,成長是必然的。

盡管在佛法面前,我只算個門外漢。

但是,閱讀萬行法師的【善用其心】,我理解佛教中的修行,一樣可以用於生活工作之中。

靜,才能使人平糊,才好應對萬變。

看溫潤如玉、從容淡定的楊絳先生,一生都在閱讀寫作,她這樣解釋迷茫:

你迷茫的原因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是呀,一個被書籍滋養過精神世界的人,內在是豐盈且有力量的。

哪裏會有內耗,哪裏又會有空虛感。

所以,認真做事的人會專註,心會純,滲透力就會強。

這樣的人散發出來的磁場是積極陽光的,靠近這樣的人,會感受到一種和諧與愛。

說到底,心,才是言行的總指揮。

想要有所成就,必先靜心減欲,全然開啟內心,接得住萬物,做事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