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清明要躲藏,不如床上躺」,清明節「5人要躲墳」,指哪5人?

2024-03-24國風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在中國民間有很多的祭祖節日,如中元節、寒衣節、重陽節、除夕,但只有清明是公認的「掃墓」之日。

時間過得真快,台北時間2024年4月4日就是清明節了,這個日子可不簡單,因為它也是法定的祭祀之日,會有額外的一天假期,除此之外,清明節與春節、中秋節、端午節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而且在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話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一生不管能力有多大,不管身在何方,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根,也就是家鄉,而清明節祭祖就是一種對「根」的追尋和回歸。

清明節「掃墓祭祖」不僅是習俗,更是孝道精神的傳承:

孝道 體現在於,清明節回到家鄉,在墳前磕頭跪拜、點香燒紙、立碑添土等等, 孔子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父母生前還是去世後,都應該以禮相待,盡到孝道。

孝道的傳承 體現於,帶著孩子去上墳,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能夠親身感受到我們如何透過掃墓來表達孝心,進而理解並接受這份傳統文化的厚重與深沈。透過這樣的示範和引導,孝道精神得以在代際間流傳,生生不息。讓孩子們參與祭祖活動,看到並學習我們用心盡孝的方式,這本身就是孝道最真摯的傳承。

最近網上有說 今年清明不一般,六十年不遇 ,原因是因為清明節遇上了 「無春年」、「閏年」、「甲辰年」, 其實這只是一個噱頭,因為「閏年」平均四年就會輪一次,而「無春年」是為了適應寒暑的變化,農歷和公歷「置正」的原因,導致立春提前了而已,所以平均19個年頭裏就會有7年沒有立春,而「甲辰年」本身就是幹支紀年,每年都是六十年一輪,何談不一般?

還有借此機會來說 「無春清明不上墳」、「無春閏年不立碑」、「甲辰清明不添土」 等等,這些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而且還有說 今年早清明「上墳要推遲」, 這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什麽是「早清明」? 其實也就是今年清明節在農歷月的二月,而清明節也叫「三月節」,因此清明正常交節時間應該是三月,今年提前到了二月所以稱為「早清明」。

但這是正常的,因為從公歷(陽歷)上來看,清明每年的交節時間就是4月5日前後,而今年也就是在4月4日,只是農歷提前了,因為農歷本身就和公歷(陽歷)有著時間差,這是為了彌補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所以在農歷中設定了閏月。每過19年,農歷就會追上公歷一次,而上一年2023的農歷年就有「閏二月」,所以今年的節氣在農歷中提前了也是很正常的。

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莫過於「掃墓祭祖」了,這是傳承「孝道精神」的一種方式,在中國民間有句話叫 「清明要躲藏,不如床上躺」 ,意思就是清明節有些人要「躲」一下,躲藏指的就是「躲墳」,按照民間的說法,清明節有5種人要躲墳,那麽指的哪5種人?下面我們提前了解一下吧。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什麽是躲墳? 「躲」就是躲起來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宜上墳」,因為墓地大多都在偏僻的地方,想要去這些地方往往需要走很長時間的路,而且中途的路曲折蜿蜒,不好走,到了墓地還要長時間站著等原因,所以有5種人要「躲墳」,也就是不宜上墳。

2024年清明節5種人要「躲墳」

一、晚孕期的孕婦

晚孕期的孕婦要「躲墳」,原因如下:

①行動不方便

晚孕期的孕婦肚子已經顯著隆起,身體負擔加重,行動自然不如以前靈活方便。若上墳地點偏遠,需要長時間的步行才能到達,這對於孕婦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行走過程中,孕婦可能會出現身體不適。此外,偏遠地區通常缺乏必要的醫療設施,一旦孕婦在路上出現任何緊急情況,都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措施。

②情緒波動大

晚孕期的孕婦,由於身體變化和即將到來的母親角色轉變,往往情緒較為敏感且不穩定。而上墳地方通常彌漫著一種沈重、哀傷的氣氛,這種環境很可能觸發或加劇孕婦的情緒波動。對於她們來說,這樣的氛圍可能不僅會帶來心理上的不適,還可能對胎兒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二、七十歲以上的老人

俗話說 「七十不上墳,八十不吊孝」, 七十歲在古代被稱為「古稀」,就是說人到了這個年紀,身體和心理上會加速衰老,很多場合這個年齡段的老人都不適合參加的,而上墳就是其中一個。

①身體原因不上墳

去上墳是要長途跋涉的,這對老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且到了墓地,還需要長時間的站立,老人年邁的身體會吃不消。

②心理原因不上墳

人老了,由於生活經歷和身體狀況的變化,心裏難免會有些亂想,在上墳時,老年人可能會回憶起過去的親人和往事,這些回憶可能會引發他們的悲傷、思念等復雜情緒。

三、6歲以下的孩子

六歲,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在此之前,他們的記憶力和心智發展尚處在萌芽階段,對於世界的認知和理解相對有限。然而,當孩子步入六歲的門檻後,他們的記憶力和心智開始逐漸成熟,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觀念。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也就是6歲以後,帶著孩子上墳祭祖,能夠讓他們更加深刻地記住這個特殊的時刻和家族的傳統。 這種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沈澱,成為孩子內心深處的一部份,從而實作小島文化的傳承。

然而,對於六歲以下的孩子來說, 上墳祭祖可能會帶來未知的恐懼。他們的心智還不夠成熟,無法完全理解和接受這樣的場合和儀式。即使大人再怎麽解釋,也可能無法消除他們的恐懼和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出現哭鬧的情況,這不僅會打擾到自己,也會影響到其他來上墳的人。

四、生病的人

生病的人也包括大病初愈的人,這時候的身體狀況通常較為虛弱,需要充足的休息和調養。對於這部份人而言,上墳祭祖可能並不是一個適宜的活動。

首先,上墳的路途往往遙遠且崎嶇, 長時間的行走和勞累會給虛弱的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甚至可能導致病情的加重。

其次,墓地通常位於人煙稀少的地方, 濕氣較重,這樣的環境並不利於病人的康復。再者,老話常說「病去如抽絲」,意味著病情的好轉需要一個緩慢而穩定的過程,任何突然的身體負擔或環境變化都可能對康復產生不良影響。

五、女婿不上墳

女婿上不上墳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因為老話說 「女婿不上墳,上墳恥先人」, 但這都是舊時候的思想,認為女婿作為外姓人,不宜參與本家族的祭祀活動。但女婿也是半個兒,因此現在很多女婿也會去上墳,女婿作為家庭的一員,承擔著對妻子及其家族的責任和義務,他的參與不僅可以表達孝心,也是對兩家關系的一種尊重和融洽。

「清明要躲藏,不如床上躺」是什麽意思呢?

「清明要躲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上面我們所說的「躲墳」,也就是5種人不適合去上墳。

「不如床上躺」,這句話並非字面意義上的「躺在床上」, 而是一種比喻。當家人前去上墳的時候,自己雖然無法同行,那麽在家中安靜地思念,也是一種盡孝和尊重的方式。重要的是,無論身處何處,我們都不應忘記對先人的懷念和敬意。

盡管無法親自前往祭拜,但內心的思念和敬意卻是無法被距離和時間所阻隔的。這種內心的虔誠和思念,同樣是對逝去親人的一種深深緬懷和紀念。

清明節還有「吃青團」的習俗, 無法參與上墳的人,也可以在家中安安靜靜的包青團,等上墳的家人回家時一同享用,吃青團不單單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青團也代表了3種含義:

首先,青團的綠色象征著春天的到來,萬物復蘇,大地呈現一片綠色的景象。其次,圓形的形狀寓意團圓和完整,表達了人們對家庭團聚的美好願望。最後,吃青團也象征著對先人的懷念和敬仰。

總結而言,2024年4月4日就是清明節了,5種人記得「躲墳」,分別為孕婦、老人、孩子、病者、女婿。不上墳並不是說讓大家真的待在家中無所事事,而是強調在無法親自前往祭拜的情況下,仍然要保持著內心的思念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