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朱和羹【臨池心解】之七

2024-06-29國風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朱和羹的【臨池心解】的第七部份。下面我們來看原文:

【原文56】

余謂柳公權縱不能書,陳氏子孫豈尚知右軍手法者?且書之為道,果筆所盡耶?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心為本,而筆乃末矣。右軍書聖,公權直接心源,豈區區惟筆是求乎?此亦妄人之論也夫!

【今譯56】

我認為,就算柳公權真的寫不好字,陳氏子孫又怎麽會懂得王羲之的筆法呢?而且書法之道,難道僅僅取決於筆嗎?心正則筆正,筆正才可為法。王羲之是書聖,柳公權直接領悟到了書法的精髓,怎麽會僅僅局限於筆的追求呢?這也是無稽之談啊!

【原文57】

作字如應對賓客。一堂之上,賓客滿座,左右照應,賓不覺其寂,主不失之懈。作書不能筆筆周到,筆筆有起訖、頓挫,顢頇、滑過,如對賓客之失其照顧也。上文所雲筆筆要送到,亦即此意。

【今譯57】

寫字就像招待賓客。在一個廳堂內,賓客滿座,主人需要左右照應,讓賓客不感到寂寞,自己也不會有絲毫懈怠。寫字如果不能每一筆都照顧到,如果每一筆都沒有起訖、頓挫,而是含糊、滑過,就像對賓客失去了照顧一樣。上文所說的每一筆都要送到,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58】

用筆宜收斂,不宜放縱,放縱則氣不融和。歐陽率更付善奴訣雲:‘細詳緩臨,自然備體。’又雲:‘四面停勻,八邊具備。視勢結體,當東西映帶,意在筆先。’大約勁利取勢,虛和取韻,二語盡之。

【今譯58】

用筆應該收斂,而不宜放縱,放縱則會使氣韻不融洽。歐陽詢在【付善奴訣】中說:「細詳緩臨,自然備體。」又說:「四面停勻,八邊具備。視勢結體,當東西映帶,意在筆先。」大概意思是,用筆時要仔細端詳,緩慢臨摹,自然就能掌握字型的形態。書寫時要註意字的四面分布均勻,八邊具備,同時要根據字的形態和走勢來構思和安排結構,做到意在筆先。這樣才能使字型氣韻生動,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原文59】

作字點畫須要精意。觀古帖中起筆之始,迥不猶人;結體既成,終合人意。蓋如善弈者,布局數子,幾令人莫測;至收局時,著著回應,處處周密。此即張懷瓘用筆十法中‘裹束’一法也。

【今譯59】

寫字時筆畫和結構需要精心安排。看古帖中字的起筆,與常人不同;字的結構完成後,又符合人的心意。這就如同善於下棋的人,布局時看似隨意,實則每一步都有深意,到了收局時,每一步都相互呼應,處處周密。這就是張懷瓘在【用筆十法】中所說的「裹束」一法。

【原文60】

唐太宗雲:‘努法不重頓走下,雖短不直。’當臨右軍作‘戩’字,虛其‘戈’,令虞世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聖作惟戈法逼真。’此可謂精鑒矣。然太宗之反戈,不如努法僅一間耳。余擬反戈之法,得顧盼生姿,一如發矢赴的,總在重頓走下。故余於努法,仍由反戈悟入。

【今譯60】

唐太宗說:「寫努(弩)法時不要太重,頓筆後要自然地寫下去,即使筆畫短也能寫得挺直。」有一次,唐太宗臨寫王羲之的「戩」字,故意將「戈」字空出來,讓虞世南補寫,然後拿給魏征看。魏征說:「聖上的作品只有‘戈’法最逼真。」這真可謂是精到的鑒賞啊。然而,唐太宗的「反戈」法,與「努法」相比,只是略勝一籌而已。我模仿「反戈」法,能使字顧盼生姿,就像箭射向目標一樣,關鍵在於重頓走下。因此,我在「努法」上,仍然是透過「反戈」領悟到的。

【原文61】

山谷‘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句,蓋為守法不變者言之。字曰二王,畫曰二米,何嘗不守家法?何嘗拘守家法?不囿家法,正所在以善承家法也。則能守而能變之功也。

【今譯61】

黃庭堅的「世人都只學習蘭亭的表面,想要脫胎換骨卻沒有金丹」這句話,大概是針對那些守法不變的人說的。說到書法是王羲之、王獻之,繪畫是米芾、米友仁,他們何嘗不是遵守家法?又何嘗是拘泥於家法呢?不被家法所局限,正是善於繼承家法的表現。這就是能夠守法又能夠變法的功夫啊。

【原文62】

‘東坡作書不懸腕。’涪翁雲。然涪翁目見,當非妄語。但腕不貼案,即能虛懸,亦不在懸之太高也。世人不察,遂議東坡偃筆。夫偃筆安得佳書耶?

【今譯62】

「東坡作書不懸腕」這句話是黃庭堅說的,這應該是他親眼所見,並非妄言。只要手腕不貼在案上,就能做到虛懸,而且也不需要懸得太高。然而,世人沒有仔細觀察,就認為蘇東坡是偃筆寫字。要知道,偃筆怎麽能寫出好字呢?

【原文63】

分行布白,為入手要訣。元人所謂黃庭有六分九宮,曹娥有四分九宮是也。否則,疏處安頓,尚易舒展;密處安頓,每形局促。其實分行布白,不外間架;間架既定,然後縱橫變化,無不如誌矣。

【今譯63】

安排字的點畫結構和布置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關系的方法,是學習書法的入手要訣。元代人所說的【黃庭經】有「六分九宮」,【曹娥碑】有「四分九宮」,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不這樣做,在疏朗的地方安排字,還比較容易舒展;在緊密的地方安排字,就會顯得局促。實際上,分行布白,無非就是間架結構;間架結構確定了,然後再進行縱橫變化,就沒有不如意的了。

【原文64】

作行草最貴虛實並見。筆不虛,則欠圓脫;筆不實,則欠沈著。專用虛筆,似近油滑,僅用實筆,又形滯笨。虛實並見,即虛實相生。書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此虛實兼到之謂也。

【今譯64】

寫行草書法,最可貴的是虛實並見。筆不虛,則不夠圓脫;筆不實,則不夠沈著。如果專用虛筆,就會顯得油滑;如果只用實筆,又會顯得滯笨。虛實並見,就是虛實相生。書法家的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之處就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虛實兼到。

朱和羹的【臨池心解】第七集就到這裏,請繼續收聽閱讀下一集。

如果本專輯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轉發、分享,讓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對其他相關內容有興趣,希望聽到更多的書籍專輯,請留言告訴我,我會逐步進行制作釋出的,感謝您的閱讀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