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上,白居易是繼李白、杜甫之後最著名的唐代詩人,被世人譽為「詩王」。
白居易的作品一直以現實題材為主,在人民群眾中頗受歡迎和喜愛,甚至一度還流傳到海內外,受到日本、新羅等國的高度重視。
在白居易去世後,晚唐曾有人寫了本【詩人主客圖】,書中將白居易尊為「廣大教化主」,可見白居易的影響非同一般。
清代乾隆皇帝在【唐宋詩醇】中,對白居易的詩文與為人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白居易「實具經世之才,」並讓官員以白居易的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作為座右銘。
享有如此高贊譽的白居易,一生也正如他的字號樂天一樣,雖經歷動蕩波折,卻總能找到更好的活法。
他用行動告訴世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自我成全。
這或許是一場與自我的和解,又或許是一場與生活的較量。
但無論如何,接受自己,學會放下,才能去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
1
放下不公,才能找到出路
白居易出身於世敦儒業的官僚家庭,父親白季庚曾任徐州彭城縣令,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唐代詩人。
白居易從小受家庭文化熏陶,天賦異稟。
他五歲學詩,九歲就懂得聲韻,十五歲就寫出經典名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得到顧況的賞識。
此後,白居易更是「晝課賦、夜課書」,常常因為太用功讀書而忘了吃飯,以至於「口舌成瘡」。
貞元十六年,27歲的白居易來到長安應試,三登科第,成為當年最年輕的進士。
806年,白居易與友人遊玩,途經馬嵬坡,一時感慨便寫下了著名的【長恨歌】。
這首佳作之後被廣泛流傳,使得白居易一時風光無限。
此後,白居易被封為盩厔尉。在這期間,白居易和農民的接觸日益增多,他看到了朝廷的苛政帶給百姓的疾苦。
於是,他多次上書朝廷,為民請命。然後他的直言敢諫,非但沒有得到皇帝的肯定,反而招來了宦官們的憎惡。
後來長安城發生了一件大暗殺案,宰相武元衡在清晨去早朝路上,被刺客暗殺。
白居易得知此事後,在當天就上書奏諭,主張捕賊雪恥。
但他這種無畏的精神,卻遭到同僚的嫉妒,認為他不應該在諫官之先言事。
白居易作為新進分子,在朝廷上被宦官嫉恨,又被舊官僚所不容,不久,他便被貶為江州司馬。
面對命運的不公,和一腔忠君愛民的熱忱被無情打碎,白居易的心情非常苦悶,他經常借酒消愁,吟詩作賦來排解自己的積郁。
一次在潯陽江頭,他偶遇琵琶女,了解了封建社會中婦女的悲慘遭遇,便寫下了傳誦千古的【琵琶行】。
後來,白居易多次走訪民間,深刻了解江州百姓的生活,寫下大量現實題材的詩作,他的詩歌理論在這個時期也漸趨成熟。
雖然白居易在仕途上接連遭遇打擊和不公,但他卻在被貶之地與百姓融為一體,開辟出創作現實主義詩歌的新道路,取得了耀眼的成績。
有時候,遇到際遇的不公,不要著急抱怨和指責,也千萬不要被它嚇倒和退縮。
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你會發現所謂的不公只不過是一時的烏雲,遮蓋不住前方的太陽。
人生如棋 ,若暫時被困其中,不妨跳出來,重新審視棋局,也許就能找出一條新的出路。
學會放下不公,才能釋懷過往的遺憾;拋下他人恩怨,方能迎來涅槃的重生。
一個人,只有體會過悲涼,才更懂得釋懷;經歷過磨練,才能把不公變成有功。
2
放下功名,才能自我解救
長慶元年,被貶數十載的白居易接到受詔,重回長安。
原本以為這次重試進士是件大喜事,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卻從此陷入到牛李朋黨的纏結之中,痛苦萬分。
和白居易一起回長安的元稹,開始急於進取,結交宦官謀取高位,他與宰相李宗閔由於競爭激烈而互生嫌隙。
與白居易有一定交情的李德裕與李宗閔也各分朋黨,互相傾軋,朝中大臣們各自攀附,幾乎所有人都被卷進這場政治變動的旋渦之中。
朋友們互相傾軋,使白居易左右為難,而更讓白居易痛心的是,兩位至交好友李建、元宗簡在這場鬥爭中相繼去世。
看著昔日好友有的死亡、有的變節,有的遭貶謫、有的遭受逆亂。朝廷昏庸,國勢衰微,人民遭受塗炭,而血雨腥風的鬥爭卻愈演愈烈。
白居易悲傷地感慨道:「宦途氣味已殆盡」。在心灰意冷中,他痛下決心,不在朝爭功名,請求外任,想要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
長慶二年,51歲的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此次赴杭,白居易心情大獲解放。
途徑蘭溪時,他寫下「是行頗為愜,勝遊從此始」,來抒發自己遠離世途險惡,追求隨性自在的心緒。
白居易路過江州時,舊日的朋友李勃前來迎接他,兩人暢聊許久。
到了晚上,白居易去自己曾經的草堂住了一夜。他看到自己當年親自開鑿的小池,和手種的蓮花,以及竹窗蘿徑都依然如故,不禁心生慰藉。
白居易告別好友後,從江州再出發,由長江轉運河到達杭州,此後他在杭州過起了吟詩唱和的生活。
白居易放下了對長安城名利的留戀,從翻雲覆雨的政變中抽身出來,使自己獲得解救。
【菜根譚】中有句名言:「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
功名富貴或許能讓人享受一時的榮華安逸,但一旦被功利套上枷鎖,就像被欲望蒙上雙眼,掙紮在深淵的邊緣。
懂得放下功名,激流勇退,才能真正解救自己於爾虞我詐之中。
白居易性情耿直善良,不願為了高官厚祿而互相傾軋,縱然遠離朝堂,心中難免會有壯誌難酬的感慨。
但做人無愧於心,才能了無遺憾;無愧於人,才能坦坦蕩蕩。
人這一生拼力全力,到頭來不過是為了心安二字。
功名利祿從來危險,放下名利之心才能獨善其身。
3
放下掛礙,才能活得從容
有人說:「放下心中掛礙,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活得雲淡風輕。」
沒有了功名的負累,白居易決定為人民做一些實事,以「恤隱安貧民」。
到達杭州後,他重新疏浚了六井,在西湖築起了一道長堤,解決了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雖然忙於公務,但也盡量利用閑暇時間,來欣賞杭州的湖山美景,白鶴和松竹成為他精神上的慰藉。
長慶四年,白居易又被征召回京。但此次改官回朝,白居易並不怎麽熱心,反而有退隱的打算。
太和三年,五十七歲的白居易深感自身無力,決心正式退休。不久,他便與朋友在興華裏池亭告別。
從此之後,白居易以分司東都的身份退隱在洛陽。
洛陽有山水,有園林,還有很多朋友,白居易住起來一點也不寂寞。
分司官雖然是官,但既無職掌,也沒有風險,這對於白居易來說是再好不過的職位了。
他對朝廷從此了無掛礙,每天撫琴,收拾園林,整理詩集,活得清閑自在。
後來,隨著元稹、劉禹錫等故友們的紛紛離世,白居易深感自己時日不多,便想最後再為百姓做點事情。
在龍門潭的南邊,有一段水路,叫作八節灘,每次船筏經過那裏,總會遭受一些損傷。
「大寒之月,裸足水中,饑凍有聲,聞於終夜」。白居易每逢到龍門聽到這種聲音,總要難過,因此發願要鑿通這段水路。
終於在73歲這一年,白居易實作了自己的願望,而在兩年後,75歲的白居易悄然長逝。
白居易早年一心想兼濟天下,然而宦官專權,朝廷衰落。清醒的他,看清楚頹敗的朝局後,放下心中掛礙,主動遠離是非,從容安逸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白居易去世後,唐玄宗曾作詩吊唁:「綴玉聯珠六十年,誰叫冥路做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唐玄宗的這首吊唁詩,便是對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年少成名風光無限,卻因性情耿直得罪權貴,一生經歷跌宕起伏,卻從中悟出生活的哲理,懂得放下才是人生的真諦。
王小波曾說:「生活並沒有欺騙你,只是它沒有滿足你的期望而已,放下期望,釋放心靈。」
白居易便是在宦海沈浮的掙紮中,學會放下,才換來一生的平安與閑適。
人生太苦,生活太難,或許心中的負累從未消退,或許耀眼的榮華讓人欲罷不能。
但人生只有舍得,才能獲得;懂得放下,才能強大。
「死生無可無不可,達哉達哉白樂天。」
一生隨性寄情於山水,不與狡詐之人同流合汙,體察民間疾苦,寫出三千多首詩作。
雖仕途坎坷,但一生平安喜樂,且盛名流傳千古,白居易的人生值得,足矣。
作者 |幸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