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讀【論語】會上癮?讀論語懂得如何評價人,小故事大智慧

2024-04-08國風

孔子的一個弟子叫公冶長,這個弟子非常有意思,據說它具有某種特異功能。什麽功能呢?就是能聽得懂鳥語。我們現在說聽懂鳥語調好像是罵人話,但是這個公冶長好像有這個功能。有一次他從一個地方經過,路上聽到鳥叫的叫聲,是說在某個地方有一個人死了,我們去吃那個人的人肉去,於是這個公冶長就繼續走,因為這是鳥的聲音,跟他沒關系,然後他就走著走著又路上遇到一個老婦人,這老婦人正在那哭,他就問怎麽回事啊?

那老婦人就說了,他說我兒子早上出去到現在還沒回來,我急死了。

於是這個公冶長就告訴她,他說你去看看,在某個地方看看是不是有你兒子,於是這個老太太就去了一看他兒子死了,於是老太太就把這個事告到了這個村官那裏,村官就說,你怎麽知道你的兒子是在那兒死的呢?她說我聽有一個人叫公冶長說的,然後這個村官就把公冶長叫過來,說,你怎麽知道那個地方死了人呢?這個事肯定跟你有關系,是吧?說不定這人就你殺的,於是就把他抓起來,公冶長怎麽狡辯也沒用,公冶長說,我懂得鳥語,但是誰信呢?

就把他抓到監獄裏了,但是沒有證據也沒辦法判,他就跟這個村官說如果說我能夠證明我能聽懂鳥語的話,你就放了我?他說好,看你有什麽能耐?等他住監獄住了好多天以後,有一次在監獄裏邊聽到鳥的叫聲,鳥說在有個地方,有一個拉糧食的車倒掉了,咱們趕快去吃倒下來的那些糧食。於是這個鳥又飛過去了,他聽懂了,然後就說我剛才聽到了鳥這樣說,不信你到那個地方去看有沒有一車倒掉的糧食?

村官派人去看了,果然有糧食,經過多次驗證發現,公冶長的確懂得鳥語,而且還懂得獸語,所以後來就把他放了。

這個故事也許不可全信,只是一個傳說,但表明了公冶長這個人並不是一個真正的犯罪的人,孔子當時說了兩個字「可妻」就是可以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的意思,孔子他是非很分明,於是他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工冶長。

中國文化史上對於人物的品評,孔子是開了一個先河的

孔子並不以一個人的身份來看待一個人到底是好是壞,哪怕你做過監牢,但只要你心地良善,並沒有真正犯罪,孔子仍然會重視你,甚至是欣賞你,古代欣賞一個男子的話,他如果有女兒的話,很容易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你,他表達一種對你的敬仰。雖然公冶長是他的學生,但是他還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說明這個孔子還是一個很通達的人。

孔子對靠譜的人是怎麽評價的呢?

一個人很有才幹,國家有道的時候,他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當國家無道的時候,黑暗的時候他又能夠免於刑事處罰,或者說被判刑,或者說被殺頭,他又能免於這些無妄之災。那說明這個人有一定的韜略,他不僅懂得用事,他還知道自儲之道,關鍵時刻他能夠挺身而出,如果有危險,他還能夠怎麽樣?全身自保,所以說這個人應該說是雙保險的人物,孔子覺得這個人很靠譜,很靠得住,於是他就把兄弟的女兒嫁給了這樣的人。

孔子為什麽不把這個雙保險的人物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反而把自己的兄長的女兒嫁給他,這說明孔子他還是比較註意分寸的,就是說這樣一個人物,他把自己的兄長留下的這個女兒嫁給他,那表達的是對兄長的負責,對侄女的負責。透過兩次孔子嫁女,說明孔子對他弟子評價,有的時候用語言來評價他,有的時候甚至用行動來評價,甚至把女兒侄女嫁給你,他這一點就很了不起。

現在有的老師他欣賞一個學生,未必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你。

孔子對學生的了解也是非常深入的,孔子有個弟子叫子貢,子貢是一個自負很高的人,因為子貢非常聰明,又非常有才幹,經濟頭腦很厲害,搞經濟非常好,可以說是一流的商人。

子貢有個特點,它能夠怎麽樣?對於經濟預測的很清楚也很準,如果說這個人讓他現在炒股票的話,那肯定發大財,而這個人這個經濟頭腦特別好,當時周遊列國,他經常能夠賺很多錢?孔子後半生也靠他不少,所以說這個子貢是個有才幹的人。

子貢還是第一流的外交家,口才非常好。就是能言善辯,讓他出使國家的話,他能夠以三寸不爛之舌把整個天下的大局都給改變。

孔子不太喜歡那些伶牙俐齒、巧言吝嗇的人。而更喜歡踏踏實實的,甚至說話有點木訥的你,說話結結巴巴的,這倒沒關系,那說不定恰恰是你內心有仁德的表現,這說明孔子他看人有時候還是非常的這個深刻的。

孔子有一個年紀比較大的一個學生,比孔子小9歲,他是一個大齡的學生,所以有的時候他也有恃無恐,但是他說話往往是比較直的。孔子也很喜歡他,但是經常又用言語去壓住他,為什麽呢?他這個性格太剛了,如果不壓他的話,他這樣的人很容易出問題,很容易出亂子,有的時候甚至是死於非命,因為那個時候是兵荒馬亂的時代。

所以說孔子一向都用自己的這種言傳身教對待這樣火爆的脾氣,給他潑點冷水,這個也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方式。如果說孔子不是用這種方法來教育他的話,恐怕這個子路他活不到60多歲,後來也是死於非命。

來看看孔子對愚不可及的解釋

愚不可及,是一個褒義詞還是貶義詞?當然是貶義詞,但是我們在當時那個語境裏邊看,它其實未必是貶義詞,甚至還有點贊的意思,寧武子是誰呢?是魏國的一個大夫,這個他有一定的才幹,並且很有智慧,孔子就對他很欣賞,孔子說:國家有道,他就能夠顯得很智,顯得很有智慧,很聰明。這個人是一個很會不斷轉換自己的人。然後國家無道的時候,每個人人人自危的時候,槍打出頭鳥的時候,他就怎麽樣。裝糊塗了。這個讓我們想起鄭板橋的一句話叫難得糊塗,也就是說他在國家有道的時候表現出聰明才智,這一點是每個人或者說大部份人能夠做到的,他這種在國家無道的時候,他裝糊塗、裝傻充楞這個本事一般人學不到,所以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這個寧武子這是個什麽樣的人。

孔子的思想裏邊也並不主張全部都是進取,一定要把自己發揮出來,他也要看一個什麽局勢的國家,有道的時候你可以出來就幫有道則是幫,無道則愚,並不是說儒家一向主張就是一往無前的,有的時候他也講有一個策略,講究如何的明哲保身,這也不是說完全就是一個負面的東西。

但是有的時候一個東西被強調過分了,很容易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說這個愚不可及,如果我們中國人都學會這個裝糊塗、沖楞在任何時候都對一個事情沒有任何的是非,這也很容易帶來負面效應,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波士頓有一個猶太人紀念碑,上面就鐫刻了德國的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的一段名言,也可以說是一首詩:

他說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啊。然後接下來又說借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然後再接下來,他們又追上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啊。最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沒有說話,但是接下來一句,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為我說話。

這個故事看起來跟孔子跟論語沒有任何關系,事實上這也是產生的一種聯想,就是說一旦一個社會每個人都裝糊塗的話,也未必是件好事啊。

我們中國的有一些智慧,傳統文化中有一些智慧固然可以強調,但是不能過分。有的時候我們需要,有的時候也需要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