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德經50章,肯下笨功夫,說明你已「聞道」,所做不過在訓練術

2024-03-10國風

開始的讀時我認為老子說的是人的生死哲學,再讀好像是在說戰爭帶來的災難,再再讀又發現好像在說……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時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十有三。

徒:音tú,【說文】的解釋是:「步行也。」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車戰,車上的兵稱「甲士」,車後跟著步行的兵叫「徒」)。

出生入死:比喻險地、絕境,這裏應該是指戰場或指進行激烈的戰鬥。

既然是戰爭,那麽我們先得知道老子時期的作戰規則,才能更好的解讀。

  • 【曹劌論戰】: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說明開戰前要先擊鼓,告訴敵方我要來攻擊你了。
  • 【左傳】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宋楚兩國打仗,宋軍作好列陣,並一定要等楚軍作好準備才開始作戰。
  • 說明春秋很講究戰爭禮儀。從本質上來說,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是以爭霸天下為主,不會進行過多的殺戮。

    「十有三」,十個裏就有3個死掉,這個死亡率太高了,不符合當時的戰爭規則。個人觀點「有」作「又」理解,意思是10+3,整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在殘酷而激烈的戰鬥中,能夠活下來並無傷殘的步兵,有百分之十三,而戰死的步兵,也有百分之十三。剩余的74%呢?可能是有傷殘、失蹤、被俘、逃散等等。

  • 為什麽是13%? 而不是30%?有人統計過古代和近代的軍隊陣亡率達到多少才能導致一支軍隊的崩潰,冷兵器時代,一支普通的軍隊可以承受5%,超過10%就難以支撐了,而13%潰不成軍。
  • 以抗美援朝紀為例:在韓戰中,中國總投入兵力240萬,陣亡犧牲者為197653 人,失蹤約 4000人,合計約占總數的8.4%,無傷歸國者為37.2萬,約占總數的15.6%!而美軍總投入兵力48萬,陣亡54246 人,失蹤8177,合計約占總數的13%!
  • 所以,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應該是經過長期觀察和研究而後得出的較為客觀的一個統計比率!

    「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生生」在這裏與後文的「善執生」意思相反,第一個生理解為生疏,第二個生為「善於執生」。而平民百姓,不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生命,動輒陷入死地的人,竟然也達到了13%!

    百姓為何動輒陷入死地?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在戰爭年代,不用上戰場,百姓的死亡比率也達到了戰爭中的平均死亡率!為什麽?是什麽原因導致了百姓的死亡率這麽高,。

    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生存,不懂得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不善執生?我想老子說的不是這個意思,是說由戰爭而帶來的疾病、餓死等情況導至的。以歷史為證:

  • 二戰時日本侵略越南導致大饑荒,直接餓死200萬越南人。
  • 1942黃河決堤加日寇鐵蹄致使300萬人死亡,300萬人逃荒。
  • 1347年~1353年,這六年間由於戰爭而帶來的黑死病,短短幾年時間全歐就有2500萬人去世,死難者高達全歐人口的1/3。
  • 前430年,雅典和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爆發了傳染病,造成全雅典人口25%的死亡率。
  • 可見老子是說士兵戰死比率還不及由戰爭帶來的饑荒,瘟疫的嚴重。每次大戰之後都會給人民帶來淪陷性的打擊,一次戰爭天下要亂多久?要多少年以後才恢復得了?

    所以孫子才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軍不被甲兵。矢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辟:法也,執法懲罪也。

    矢虎:弓箭和老虎,引申為隱匿在山陵中的強盜和猛獸。

    善執生者:善於掌握生命的人,應指用兵之人或統治者。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撐控著天下人生死的人,不僅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還要對他人的生命負責;也只有掌握了自己的生命,才有能力去掌控他人的生命;所以,他必須先立於生,先立於不敗,而後,才能無死地。

    大概聽說過,善於掌握生命的人,行走在山陵之間,不會自己去捕捉強盜與猛虎;進入軍隊,不會自己去披甲胄與兵刃;暗箭無的放矢,猛虎無從出爪,兵刃無處施展。

    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善於執生的人,永遠也不會讓自己身陷於死地。

  • 山陵有猛獸老虎,但善於執生的人,不會自己逞強去捕捉或招惹猛獸,比如獵戶之於猛獸。所以,猛虎的牙爪無從施為。
  • 山陵有強盜暗箭,但善於執生的人,不會自己逞強去捕捉或勸化強盜,比如孔丘之於盜跖。所以,強盜的暗箭無從施放。
  • 軍隊有出生入死,但善於執生的人,不會自己逞強去親自上陣。所以,敵人的兵刃無從施加。
  • 所以善於執生之人是不會輕易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也不會讓自己的軍隊陷入險境。

    什麽樣的統帥才能讓自己的軍隊、人民不陷於險地。

  • 王翦是秦國最著名的將領,秦國掃清天下障礙的時候,王翦光是自己就滅掉了趙國、燕國、楚國。王翦打仗的時候有一個習慣,絕不會帶比對方少的兵力,基本采取的是步步為營的策略。在攻打楚國時,一位小輩李信說他只需要20萬軍隊就可以滅掉楚國的30萬大軍,而王剪卻跟秦王要60萬大軍。有人問過王翦為什麽?他說他要對他的士兵負責,他不能拿他們的生命開玩笑。
  • 孫孑用兵的法則: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於敵的兵力就要設法分散敵人,有與敵人相等的兵力就要善於抗擊敵人。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退卻,實力比敵人弱就要避免決戰。
  • 而王剪就是這樣善於執生的統帥,不逞強,不輕易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戰場千變萬化,如果兵力只是和對方相等,等於把腳跨入了危險境地。兵力相等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是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一旦有一個因素不利於自己,勝負就難料了,而王剪不打這種僥幸之戰。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做好最充分的準備,不輕易探險,不管是投資還是其他。用最笨最笨的方法盡量把自已的能力、專業提得高高的,在各方面上制別人高出一大截,這樣我們也就不容易失敗,不容易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