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模仿與創新:中日書法交流史研究的若幹思考

2024-04-07國風

關註 ▲書藝公社▲ 與萬千書壇精英, 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小野道風 【玉泉帖】(局部)


來源 l【大眾書法】雜誌2023年第5期

作者 | 鄭鳴謙 陳小法

分享 l 書藝公社(ID:shufaorg)

中日書法交流是一篇宏大的文章,可以從不從角度、領域進行探索研究,文章選取三個維度即文字與書體、書法與書道、宗教與思維來闡述中日書法的異同,從而追溯產生異同的根源,共情發展的路徑以及描繪未來的走向。


古代日本對中國各種文化的接納方式以「模仿與創新」來稱之,大致不會有錯,書法藝術自然也不例外。中國是書法的誕生地,日本是「書法藝術圈」的成員之一。那麽中日之間的傳播路徑與特色是什麽?兩者究竟產生了哪些差異?這些差異因何而生?這些質樸的問題,也正是【中日書法交流史·古代卷】(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3年6月)一書誕生的緣由所在。


一、文字與書體

在中國,除宋代時期書法曾一時淪為「小道小技」外,大多數時候享有較為崇高的地位,甚至成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被譽為有別於西方文化而具有強烈辨識度的一塊中國靈魂特有之園地。它比哲學要具體、有煙火氣,比繪畫、雕刻又顯得抽象空靈。中國書法之所以有這樣的內容,是因為漢字從其誕生就承載著「形象性」與「道德性」的功能之故。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曾言:「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可見,從天地之文理衍生出來的文字至遲在漢代就被賦予並形塑了道德內容,這也決定了文字價值和書寫意義在中國文化中的基調。

而在日本,漢字與書法皆為舶來品。雖然迄今為止漢字傳入日本的確切時間沒有定說,但其負載的歷史使命遠比中國輕松得多,純粹的實用主義不僅不需要考慮漢字的道德內容,甚至連文字的天生之義也可棄用不顧,日本歷史上用漢字來做表音符號的「萬葉假名」就是最好例證。換言之,雖同是漢字,但在中日兩國從其啟用之時它們的神聖性就完全不同。也許正因為如此,毫不介意地拆解漢字從而發明假名反而成就了日本文化的一大創舉。可以說,假名問世,標誌著日本不但擁有了自己的文字,日本的文字書寫也迎來了「和樣」風格的書道。

假名,從根本上說是對漢字的一種簡略,然而這種簡略只是物理性的甚至不乏機械性,它不僅拋棄了漢字一字一義的獨立內容,在此過程中也未能產生新的字型。所謂日本獨有的「調和體」「勘亭流體」等從本質上說,都還不能稱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前者只是漢字與假名的混合體,仍未跳出舊有行草書的窠臼,而後者說其是書體,其實更像美術體。至於透過肢解或影像化漢字的日本「前衛派」書風,在中國估計很難出現也較難得到認可,理由很簡單:一是因為離開漢字書法無從談起,這是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立的前提;二是中國漢字本來就是從天地文理高度抽象而來,無須也不可能再回到原點。書畫同源但並不同質,這不是中國書法應該發展的方向。

反觀中國,古代的文字簡易運動都帶有化學性效果,因為每次簡易幾乎都孕育出了一種新的書體,無論是從甲骨文到篆書,還是篆書到隸書,再由隸書到楷書皆是如此。所以,如果歷史發展有規律可循的話,那麽突破當今「個性書體」充斥的時代,從而創制一個真正革命性書體的歷史使命,大概率仍然落在漢字母國的中國人身上。當然,這裏並無意貶低或否認其他「書法藝術圈國家」的歷史作用與革新精神。因為只要書法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它的發展演變就由時代的道德價值和書家的修身方式所決定,它的高雅、神聖就不至於跌落神壇。況且,書法母流與支流應該而且完全有可能迎接不同的命運與沿途風景,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硬性要求殊途同歸。這正是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魅力所在,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前景所在。

大休正念【舍利啟白文】

二、書法與書道

毋庸置疑,如今提起書法與書道這兩個概念,世人普遍認為它們就是中日兩國對各自書寫藝術的稱謂,其實不然。

現代意義上的「書道」一詞在魏晉時期就已出現,但用例並不多見。代表為衛鑠(272—349)的【筆陣圖】,其中有「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之記載。到了唐代,虞世南的【筆髓論】、張懷瓘的【文字論】等書學文獻中,皆出現了「書道」一詞。上述晉唐時期的「書道」用意相近,意謂書寫藝術乃是一種不可言說、必須透過心中感悟來達到的境界。對於這種抽象的狀態,人們往往稱其「妙」或「玄妙」。但進入宋代以後,「書道」一詞幾乎銷聲匿跡,而元代又開始復活,明代偃旗息鼓,清代又可見多例。這種看似規律性的一消一長的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麽?其實把「書」與「道」相提並論,正是中國各歷史時期主流思想(道德價值)的一種投射。概言之,可以看作是儒學在文化融合長程變化中的一部份。晉唐時期,玄學之風壓倒了漢代的儒學,使得比起文字本體的功能來文字書寫的個性價值得到了體現和肯定,甚至可以代表形而上最高主體的「道」。但隨著宋代儒學天理境界對玄學境界的價值否定,書法也失去了「道」的代表。而元代的理學意義下對書法極致的追求,導致「書道」的再次出現。明代改弦更張,直追宋代意象,「書道」再次被冷落。而清代由於樸學繁盛,尤其是嘉慶、道光之際,帶動了「碑學」的興起,「以書載道」再次引起關註。

當然,「書法」一詞雖然晚出於「書道」,較早的用例可見於南朝宋虞和【論二王書】的「桓玄愛重書法,每宴集輒出法書示賓客」,但之後一路領先,壓倒性地超越了「書道」,直至今日。細想起來,主因有三:第一,漢字是書法之魂,其創制遵循自然之法,其書寫講究字法正確;第二,書法乃抽象藝術,凡人難以直接從天地之間悟道並創作,所以尊重傳統、重視字字有來歷的「法書」臨摹幾乎成了習書的不二之門;第三,書法的審美標準有尺度、講究法度。當然,這些法最後都歸於自然之大法,這正是古人書論中特別強調道法自然的原因。

再來看日本。中國的書法經由北韓半島傳入日本估計不會有錯,但具體時間眾說紛紜。針對日本書法起源的探討學界或將持續,但對「有了文字就有了書法」之說要持謹慎態度,畢竟書寫與書法有著天壤之別。正如佛家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最後並不是眾生都能成佛。漢字的傳入只是給日本書法的產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真正能稱為書法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只能是鳳毛麟角。日本的書法不是源發藝術,在接受過程中難免對母體進行適度改革以更好地本地化,尤其是對中國書法嚴峻的「法度」進行松綁,一改「重結果」為「重過程」也在情理之中。從此意義上說,比起「書法」來,日本更喜歡用「書道」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日本的文獻記載中,「書道」一詞的最早用例出現於平安時代(784—1192)末期延歷寺皇圓(1112—1169)所編的【扶桑略記】,其中記載遣唐使吉備真備在天平勝寶五年(753)回國時,帶回的學問中有「書道」一項。之前,有「執筆之道」,之後有「入木道」之說,一直到江戶時代(1603—1868)為止,「書道」一詞並未再次出現。顯然,「書道」並非日本漢字藝術的專屬,在中國它出現得更早,使用頻率也更高,時間也更長。因此,在進行中日書法藝術比較研究之際,不要過分拘泥於「書法」與「書道」的概念之別,更多要關註書寫藝術的本質。其實無論怎樣稱呼,中國書法遵循道,日本書道講究法。「道」的生命近乎「法」,「法」的表現啟示著「道」。

三、宗教與思維

追溯古代中日兩國書法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中國書法主要受制於國內的主流思潮,尤其是對不同時期儒學思想的理解與融合。書體、章法的變遷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這種變遷動力是內生型的。日本則有所不同,來自中國持續不斷的影響是日本書道發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才是本國思想。再細分的話,來自中國的影響至少有兩方面:一是中國歷代書法本身的不斷刺激,二是中國佛教的持續影響。

【中日書法交流史·古代卷】,將上述來自中國的影響分為了七個階段,它們分別是漢字(漢籍)東傳與日本書法的緣起、佛教東漸與飛鳥書法、晉唐古韻與奈良書法、唐風宋韻與平安書法、禪風興盛與鐮倉書法、五山文化與室町書法、法帖輸入與江戶書法。每個階段的內容由兩部份組成,前面是中國影響日本的主流文化,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與書法領域的專屬事項,後面是日本的傳統歷史分期。書中也明確指出,書風的演變有其本身的內在規律,並不一定與日本歷史的更替始終保持同步,而且新書體、新書風的出現並不意味著歷史書體書風的消失,往往是各取所需的「唐樣」「和樣」並存。

中國佛教傳入日本,應該說對日本書法發揮了凝固劑的作用。如果說,中國書法的底色偏向儒學,那麽日本書法的底色則重在佛教。因此,不梳理中日佛教交流史,其實很難說清中日書法交流史。不諳佛教者,也難以真正讀懂日本書法。儒佛的排斥與融合,從根本上決定了中日書法藝術發展的道路不同。

中華文明總的來說屬於大陸文明,受到儒學「經世致用」等思想的影響,表現在書法上就是有內涵、講正統、重傳承,因此,怪書、醜書只能是流星般的存在。而日本是典型的島國文化,又長期受到佛教「虛空無常」等思想的影響,在書法上的表現就是重體驗、有個性、講形式,因此,「前衛派」的書法能夠占據一席之地。思想思維上的差異,造就了中日書法在書者、觀者意識上的不同。

空海【風信帖】第一封


四、結束語

西方漢學家牟復禮曾經說過:「中國文明存有無數令人費解的問題……把書法理解為高雅藝術便是這些難題之一。」其實書法之難,主要源於其高度的抽象性。這種抽象性又可分為「漢字是世間萬物的抽象性再現」與「作品是書者內心世界的抽象性再現」。首先既能讀懂內容,又能體察書者情感,這是對一幅作品的成功欣賞;其次是雖讀不懂內容但能感受到書者的情感;最糟糕的是讀懂內容但讀不懂書者或者兩者都不懂。因此,對於一名高級的書法欣賞者來說,需要儲備一定的書法修養甚至是實踐知識。

當今的中日書法,藝術性大大超越了實用性,兩國書法盡管在形式、內容、字法、章法上存有各種不同,甚或可能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但萬變之中不變的是藝術本質與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 史劼.從「書道」「法書」到「書法」[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2.

[2] 鄭鳴謙,陳小法.中日書法交流史:古代卷[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3.

[3] 李光德.東亞書法史綱要[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

[4] 劉孟嘉.書法哲學:哲學視角下的中日書法思想演變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書法與古籍[M].畢斐,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

圖文綜合來源網絡, 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之目的。 和萬千書壇精英,一起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書藝公社聯系。

歡|迎|聯|系

文章投稿,請聯系: xshufa

活動報道,請聯系: shiyu798

加入書藝公社社群,請聯系: xshufa

商務、市場合作,請聯系: shiyu798


瀏覽結束記得關註@書藝公社

及時收看更多有價值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