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意生萬象】匠心獨運 超然物外——李剛藝術成就概論

2024-08-30國風

李剛先生是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山水藝術家。

他曾被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表彰為「中國傑出藝術家」;

他曾被遼寧省委省政府授予「遼寧省優秀專家」稱號……。

他被馬文啟譽為「當代中國的希施金」;

他被邵大箴譽為「有遠大抱負和卓越建樹的藝術家」;

他被廖靜文譽為「以前無古人的技法創新和獨樹一幟的風格之美,為中國山水畫創作開拓了一條新路」;

他被李松譽為:「在藝術上是一位披荊斬棘的拓荒者,他創作的洪荒莽原山水畫體現了東北山河的原始生態之美,是為關東畫派的一面旗幟」……。

他被眾多機構授予各種榮譽,他也被眾多著名評論家給予高度贊譽,他的作品被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中南海、釣魚台國賓館、巴黎盧浮宮等國內外重要機構以及中外國際政要收藏,他也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展覽展示活動,好評如潮,出圈爆款。

李剛,1943年2月出生於遼寧省朝陽市,1983就讀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承「關東畫派」奠基人王盛烈、孫恩同等名家。早年,在名師耳提面命的指導下,李剛深入研究過中國傳統筆墨,也系統訓練過光影、色彩、造型等新時代藝術表現手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開拓了放眼世界的藝術視野。

任何一位取得輝煌成就的藝術家都是外因輝映著內因所實作的昇華,絕非僅僅依靠「名師指路」就能成功的。如果說藝術啟蒙階段、魯美學習階段、得遇人生導師階段讓李剛透過外因發現了自己,那麽,骨子裏熱愛繪畫、潛意識裏充滿對古今中外藝術的渴慕則是透過內因完成了自我蛻變,並由此立足於「關東畫派」而成為「傳得開、留得下」的大藝術家。因為骨子裏熱愛繪畫就會不知疲倦,即便苦心孤詣,也矢誌不渝,因為潛意識裏充滿對古今中外藝術的渴慕,也就會縱橫古今而思逸神超,放眼世界而養浩然之氣。

幾十年以來,山水畫就是李剛「臥遊暢神」的道場、是「精神往來於天地之間」的棲所,在那裏,他如宗炳一樣置身山水之間,「含道暎物」,「澄懷味象」,他如荊浩一樣身居太行,畫山,與山爭神,畫樹,與樹爭魂,當然,他也不會忘記與列維坦、希施金、加米涅夫等俄羅斯風景畫家比拳量力。

誠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美蘭所說:「李剛山水畫顯然得益於李可染山水範式的啟發,又有他自己無可替代的創造」。是的,筆者認同孫教授的觀點,想當年,李可染「行萬裏路」以「逆光」表現自然風光,成就一代名家。李剛亦如李可染一樣走遍千山萬水,他跋涉過峰巒嶙峋的深山、深入過遮天蔽日的老林、穿越過狐兔縱橫的荒野,也經歷過荒無人煙的池沼地、烈日炎炎的沙漠區……,師造化、得心源,「搜盡奇峰打草稿」,也「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然而,不同的是,上一代的李可染受時代的影響,多以筆墨為上,並受限於造型、色彩、光影等現代表現手法,以至於希望表現「真實」、希望表現「身臨其境」,筆下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借助「逆光」表現麗江、井岡山、黃山,也無法達成所願,只能以一套筆墨畫遍大江南北,更沒有多變的色彩,盡管也有以紅為主題的【萬山紅遍】、以綠為主題的【千巖競秀】,那也是單一的紅、單一的綠,並沒有發揮多彩、多色、多光影的藝術效果,同時,李剛運用嫻熟的控筆、控色的能力彰顯多色、多彩的表現力,使亭台樓閣、茂林古柏、山石肌理、水波雲煙等具象之物在精準的造型中,時時、處處都給人一種觸手可及的質感,由此實作「山隨步步移,景隨面面觀」的真實視覺。雖然,李剛如同李可染一樣都以自然山水為藍本,顯然,李剛的表現手法更加多樣了、表現能力也更加全面了。當面對自然,真山真水入畫時,李剛畫山是山、畫水是水,卻比真山真水還美。可以說,李剛實作了真實、妙造了真實,也由此實作李可染終其一生「想而不能達,畫而不能盡」的願望。

更可貴的是,盡管李剛畫的很真實,可是,李剛也並不僅僅留戀於此,他也常常面對自然致力於情景合一的醞釀,在「藝術表現」與「真實存在」之間,捕捉符合自己心境的表現元素,並透過高超的技巧在「致廣大」與「盡精微」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從而在實作精微的寫實、逼真的效果之時,並不缺乏水墨獨有的生動性,更不缺乏隨類賦彩的神韻。比如,他喜歡在造型、色彩、筆墨、光影等表現語言之中堅守一份一絲不茍的精心,在那份精心的守護中,他以「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精工」與「率性」相輝映,揮灑筆墨,大膽用色,讓真山、真水、真視覺在筆墨、色彩的變化之中,顯得美輪美奐,妙韻橫生,又充滿詩情畫意,既體現出精妙入微的寫實功力,又彰顯了「功期造化,對景造意」的自如。

縱覽李剛的山水,可以看到,他能畫出北方的雄強渾厚,也能畫出南方的溫潤蘊籍;他能畫出皴、擦、點、染的水墨交融,也能畫出色塊、筆觸、構成、光影、透視所演繹的肌理效果;具象,他可以畫哪裏像哪裏,意象,他可以荒荒油雲,寥寥長風……。從李剛的作品之中,可以看到他的創作能量,那是血脈憤張的激情、是充盈氣勢的力量,也可以看到紮實的表現技巧,以形寫神,則神形兼備,以形媚道,則天人合一。

細究其理,可以發現,李剛山水畫喜歡采取全景式構圖,舒朗壯美的高遠空間,視野開闊,境界幽勝,遠觀,雄偉的山脈、盈盈的河水、蒼翠的樹木、縹緲的雲煙……,給人一種大山、大水、大世界奇觀;近睹,一山一石、一舟一橋、一草一木……,精準的造型將各個自然景觀呈現在畫面之中,疏密有致,各具特征,而筆墨、色彩、造型等一切表現手法也都在物隨景移的變換之間顯得和諧而疏朗,那環繞之河水、那參天之松柏、那深巖之巨壑……,遠觀不離座外,近視又有千裏之遠。遠與近之間,一窪水都可以表現出無盡之妙,一處角落也都能呈現出通幽之境。層次、空間、虛實、動靜,面對畫面仿佛可以聽到了水聲、風聲,又似若感受到天籟、地籟之美。

李剛善於駕馭大畫,他畫的【塞納河上】【鐘樓駝俠】【阿裏山神木】【包羅萬象】【大漠英雄樹】【傣家閨秀】【森林王國】【生生不息】……,無不從傳統筆墨之中走來,卻沒有落入某家某派的窠臼,而是帶著傳統的規範,又總是以現代人的眼光觀察自然,感受自然,從中提煉出畫中的境界、意中的神韻,彰顯著「我畫我心」的藝術個性,又以「覽物所得」昇華了境界。當然,李剛也畫很多整紙品堂,那也是搜妙創真,造化於心,與自然爭神的逸品,如【蟾宮折桂占鰲頭】【羌寨紅顏】【蘇軾詩意圖】【賞秋】【楓丹白露】【春江月夜】等等作品,無不是「千裏雲壑得其韻,萬裏江山盡其妙」的佳作。

透過李剛的山水,可以看到「真實不失韻味,雄渾而又蒼茫」是李剛作品的主要特征。

李剛山水的真實體現於對具象的刻畫,而雄渾、蒼茫則體現於具象與意象的交融。幾乎每一幅作品,李剛都註重意象與具象的互生關系。在處理意象時,李剛講究虛與實的結合,強調遠與近的呼應,更著力於層次與空間的過渡,從而使意象動與靜、藏與露,乍合乍離,或聚或散;在處理具象時,他透過紮實的造型功力把色彩、光影、透視等新時代藝術表現語言充分運用於具體物象之中,使眼中的山石、草木、溪流在其嫻熟的筆墨技法中,凸顯出洗練的姿貌,以至於寫一山是一山,繪一景是一景,不套用程式,不千篇一律,很鮮活,很自然。具象在意象的輝映中,淡濃自然,變幻交替,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覺體驗,又給人一種妙不可言的意境。畫裏雖是千山萬水,畫外則是超然物外的老莊、孔孟,亦有欲說還休的內心獨白。

【松原沃土】【斜陽掛樹報黃昏】【致敬楓丹白露】【古鎮繁花】【魂牽霓裳羽衣曲】【萬頃湖天一鏡開】等等鴻篇巨制,不管是遠觀,還是細品,都給觀眾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李剛善於透過千變萬化的筆法去構築峰巒疊嶂的高原空間,以及疊嶂山石、華滋草木、浩渺江河的近景,同時,借助皴擦的過渡關系、借助色彩、色墨的交融去表現畫面,透過黑與白的擠壓,色與墨的輝映,以及色與色、色與墨、水與墨調和出的多彩去渲染物態欣豫、神妙如動的超然之境,曉煙變幻,草木滴翠,絕澗嵐清,幽谷空曠,峰巒競秀,回峰斷崖,無一不是勢壯雄強、崇高靜穆的大美,那大美若說有杜甫的【望月】、李白的【關山月】之意,卻不能道其妙,若說有王之渙的【涼州詞】、柳宗元的【江雪】之情,也不能言其真……,因為,筆墨、色彩之中,還有那詩詞不能到達的哲學意蘊。

當然,以「真實不失韻味,雄渾而又蒼茫」論述李剛的山水,還需要進行更深入、更為全面地討論,在此筆者拋磚引玉,旨在引起更多關註。

然而,蒼茫、雄輝一定源於傳統繪畫與現代審美之間的平衡,生發於人生感悟、處世哲學、藝術真諦的結晶,進而表現為「筆墨當隨時代」的筆端風華,其呈現著深厚的文化學養、真力彌漫的精神、質地潔美的品格,也孕育著使命、責任、擔當。在此不一一列舉。

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如今李剛足跡遍布了神州大地,眼界搜盡了古今經典,技法融通了中西神髓,他的山水也在「通會之際」進入了化境狀態。他以「身臨其境」為載體表現山水,有唐人的氣韻、宋人的丘壑、元人的淡遠、明清的純熟、黃賓虹的華滋、李可染的「逆光」,但是,一切元素在李剛筆下並不是「唐朝青綠」、「宋朝寫意」的筆墨形式,也不是「元四家」「清四王」「清四僧」等等名家筆下的具體筆法,更不是黃賓虹、李可染等等近代名家程式化的筆墨語言,甚至一點影子都沒有。但是,李剛的藝術表現卻實實在在地傳遞著中國畫特有的元素,那就是中國畫、中國筆墨、中國精神。事實上,自從李剛確立以山水畫為人生奮鬥目標之時,他就沿著先賢的足跡,以放眼世界的藝術精神,吸收遊離於中西藝術巔峰之作的藝術胎息,集諸家技法之優長,保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探索精神,把中國畫「筆墨」這一獨有的特質與西方「嚴謹」「科學」等語言凝結成自己的藝術符號,形成自家的山水樣式。顯然,這樣的山水樣式帶有一定的前瞻性,從中也彰顯著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的自我覺醒,並以此為自己代言,也為時代代言。

(文/桑幹)

作品欣賞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