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劉春聲專欄:【此君非魚亦非龍】

2024-03-17國風

【此君非魚亦非龍】

劉春聲專欄

朋友小徐在朋友圈發了一枚遼金鏤空錢,那麽問題來了,這上面的圖案究為何物?

有人說是魚,有人說是龍,也有人說是魚化龍。從望文生義的角度,這幾種說法各有道理,但又都不對。由於這枚錢銹垢較重,不太好辨識,不妨請看下面我收藏的同版錢:

遼.摩羯紋鏤空錢

下面的一枚也是我收藏的同時代的鏤空我,題材也是一樣的:

金.摩羯紋鏤空錢

如果在這幾枚古錢上仍然難以從細節上把握,那麽我們再看一對清代的木雕:

清.金漆木雕摩羯件

這對朱漆木雕,它雕的是什麽呢?龍?有道理,確是龍首,可龍怎麽會有魚的身子呢。可它又不是通常所見的魚。因此,此君非魚亦非龍。它正確的名子叫摩羯。正是因為摩羯的形象似魚似龍,在藝術審美中不時弄出笑話和謬誤。

被誤識為象耳的四方香爐,應為摩羯耳

莫高窟黃道十二宮摩羯紋

羯紋飾的嬗變在中國經歷了千余年的漫長歲月。「摩羯」是印度神話中一種長鼻利齒、身尾似魚的神獸,傳為水天、夜叉之乘騎,又是恒伽女神之化身。

大約在兩晉時期,摩羯紋隨佛教傳入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較早出現在中國藝術作品中的實證,應當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宋摹本),畫面上之魚龍是有翼巨魚的形象,但卷曲的鼻子正是摩羯的形象。到了佛教盛行的唐代,摩羯紋飾更為普遍使用。隋唐時摩羯之造像,除了卷起的鼻子外,其它諸如「魚」與「龍」的造型特征是歷年逐漸添加上去的,其後便逐漸中文化。

洛神賦圖摩羯紋

中國文化的同化整合能力非常之強,摩羯的造像及意義的演變亦是如此。1976年在內蒙赤峰喀喇沁旗哈達溝出土過一件唐代三足銀盤,盤中心一對摩羯同向回遊欲吞食中心的一粒火焰寶珠,摩羯獸頭,鼓目卷鼻張口齜牙,面相兇狠,但身似鯉魚搖頭側身擺尾,鱗甲片片,魚鰭扇開活靈活現。此盤摩羯紋頭部與印度摩羯近似,但身體已是鯉魚的模樣,體現了中國化的傾向。至中國宋代時期前後,獸首為龍首取代,這是摩羯紋傳入中國後被中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哈達溝出土唐代三足銀盤

而以魚化龍為情節的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則是中國本土的產物,「魚龍蔓衍」是中國漢代開始流行的傳統幻術節目,【西京賦】中雲「:海鱗變而成龍,即為此像也。」表現的就是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宋【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太平廣記】、【水經註】、【漢唐地理書鈔】等古籍中也均有記載:「河津一門龍門」,「龍門山在河東界……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大火自燒其尾,乃化為龍點」。

鯉魚躍龍門圖

總之,中國的傳統造型藝術受佛教文化影響巨大,但中國的藝術家並非全盤傳承,而是結合中國人的文化內涵進行吸納和改造,以更適於中國人講究務實、辟邪趨善的審美要求。摩羯紋當然也在其內。中國藝術家在摩羯紋傳入中國後,經過千余年的演變,最終與魚化龍相結合,出現魚龍合體之嬗變。「魚龍變化」不僅表明了事物變化的動態,同時又具有中國本土特色,含有再生、涅槃、昇華的意義。這一時期,應在金元之間。金以後,摩羯紋飾基本不再出現,摩羯紋也成為古代藝術品斷代的一個很好的參照。

從晉代摩羯紋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魚龍蔓衍傳說相結合,最終演化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魚化龍」形象,這一躍已然兩千寒暑矣!

作者簡介

劉春聲,文化學者,筆名齊庚,別署宜齋、漢風堂主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中國錢幣學會理事、專家庫成員,北京市錢幣學會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委員、主編。著有長篇小說【天雨】,文化散文集【探花集】、【情滿呂梁山】,專著【中國古代鏤空花錢鑒賞】,【打馬百錢】。主編出版首部【中國錢幣大辭典·壓勝錢編】,發表文學、學術文章150余萬字。原創公眾號【文史宬】。

本文已由作者授權樂藝會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