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張大千登門拜訪齊白石吃了閉門羹,齊老直言:我不喜歡造假畫的人

2024-03-06國風

"我向來不喜歡造假畫的人。"耳邊回蕩著師傅齊白石的這句話,李可染的腦海裏浮現出方才那一幕:張大千慕名而來,齊白石卻連見都不見,直接拒之門外。

時光倒流到民國時期,那個群星璀璨的藝術年代。北京西直門大街27號,一個古樸典雅的四合院內,84歲的齊白石正在專註地作畫。院子裏花草繁茂,葡萄架下,白發蒼蒼的老人時而揮毫潑墨,時而低頭沈思,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

這時,一輛黃包車停在了四合院門口。車上走下一位身著長衫,留著兩撇小胡子的中年男子,正是名聲鵲起的張大千。懷著敬仰之心,他特地從重慶千裏迢迢趕來,就為拜訪這位德高望重的前輩。

"齊先生在家嗎?我是張大千,特來拜訪。"張大千恭恭敬敬地對著門房說道。門房應聲進去通傳,不一會兒,卻回來告知齊老爺子不在家。張大千有些失望,卻也不好再多言什麽,只得留下名片,怏怏而去。

站在院中目睹這一切的李可染十分不解。他上前一步,對齊白石說:"師傅,您看這是張大千的名片,咱是不是該見一見?"齊白石頭也不擡地答道:"我向來不喜歡造假畫的人。"語氣堅決,不容置疑。

原來,齊白石早就聽聞張大千造假之事。張大千善於臨摹,曾仿制過不少石濤、八大山人等名家的作品,以假亂真。有人對此贊不絕口,認為這是天縱巫師,但在齊白石眼裏,這完全是對藝術的褻瀆。

齊白石深知,藝術之路必須腳踏實地,持之以恒。他自幼酷愛繪畫,7歲開始習畫,師從家鄉畫師邊宜中。少年時代,齊白石曾外出謀生,幹過小雜工,給人刻過印,可心中對藝術的熱愛卻從未泯滅。

30歲那年,齊白石正式拜著名花鳥畫家吳昌碩為師。從此,他朝夕臨摹古今名作,孜孜不倦地練習。他常常通宵達旦描蝦、畫蝦,以至於後來"畫蝦白石"成了他的代名詞。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十載的努力,齊白石的畫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善畫花鳥魚蟲,尤其擅長畫蝦。他筆下的蝦或雄健瀟灑,或靈動傳神,栩栩如生,成為中國畫壇的一大特色。

齊白石常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在他看來,藝術創作要形神兼備,貴在神似而不在形似。他曾評價當時流行的格物致知說:"格不格物倒在其次,關鍵還得有兩下子。"可見其對藝術修養與技法的重視。

反觀張大千,雖然天賦驚人,但過於依賴對古人作品的臨摹,難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更有甚者,他為了吸引註意力和牟利,竟然以假亂真,混淆視聽。這在齊白石眼裏,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張大千對齊白石避而不見的行為,起初頗有微詞。他不明白,自己好不容易登門造訪,為何齊老連見都不肯見。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張大千漸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他開始痛定思痛,發誓要改過自新。張大千遠赴日本、巴西等國,廣交藝術名流,博采眾長。他逐步摒棄了復制前人的做法,轉而專註於創作自己獨特風格的畫作。

張大千擅長花鳥、山水、人物等多種題材,尤其擅於大寫意花鳥。他筆墨縱橫,色彩濃烈,用筆豪放,氣勢磅礴,逐漸形成 "大千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佳作,如【瑞雪豐年圖】【巨然魄】等,享譽海內外。

盡管齊白石生前對張大千不以為然,但張大千對齊老卻一直心懷敬仰。他曾在西班牙辦展時,會見了畢加索,並當面盛贊齊白石乃中國畫壇泰鬥。後來,張大千還特地尋獲優質牛耳毛,制成8支毛筆,原本想送給齊白石作為禮物,卻不料齊老已駕鶴西去。

悲痛之余,張大千將那兩支毛筆對準故鄉的方向焚燒,以示對齊白石的緬懷之情。這位曾被齊白石拒之門外的弟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前輩的敬重。他知道,是齊白石無言的拒絕,給了他莫大的警示,讓他幡然醒悟,重新找到了藝術的正確方向。

歲月流轉,鬥轉星移。曾經被前輩拒之門外的張大千,如今也成了中國畫壇的大師 級人物。他與齊白石雖終生未曾謀面,但在藝術上卻殊途同歸,皆以高超的畫藝和崇高的藝術造詣,成為後世景仰的楷模。

縱觀齊白石和張大千的經歷,不難發現藝術之路的真諦。那就是:唯有埋頭苦幹,堅守本心,才能登上藝術的巔峰;而試圖投機取巧,急於求成,則往往南轅北轍,難成大器。

對今天的藝術創作者而言,齊白石與張大千的故事尤其發人深省。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有人為了博眼球 而放飛自我,搞出種種嘩眾取寵的"新花樣";有人圖省事而肆意剽竊,甚至公然抄襲...凡此種種,無不令人扼腕嘆息。

殊不知,真正的藝術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專註與堅持,需要"破鏡重圓"的 勇氣與決心。唯有立足傳統,吸收眾家之長,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產生不朽的藝術傑作,書寫傳世的 輝煌篇章。

"師傅,我向來不喜歡造假畫的人。"齊白石的這句話,至今仍在李可染耳畔回響。他知道,那是大師對後學的諄諄教誨,更是藝術生涯的至理箴言。願天下學藝之人,皆能銘記在心,奮發圖強,以真才實學,書寫人生華章,續寫藝術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