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張振江:讓自己的藝術理想融入中國大時代、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4-04-23國風

采訪人: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一名中國藝術家,您認為在當代語境下,中國美術應當堅持什麽樣的風氣?中國美術家應該肩負起一種什麽樣的責任?

張振江: 關註社會、保持獨立的思想人格和追求真理是藝術家創作的首要職責,藝術家所呈現的作品要客觀地反映真實的社會現狀和社會歷史。堅持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將藝術家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生命的感悟,透過作品去傳遞給公眾。

采訪人: 當前,藝術家處在文化全球化、藝術多元化的創作環境中,您現在如何看待當代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

張振江: 當代藝術透過創新與變革使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得以展現新的活力。傳統文化則為當代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和創作素材。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既是相互滲透、又相互影響。當代藝術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發展,而傳統文化也推動了當代藝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堅定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使創作的當代藝術作品更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采訪人: 您近期有著什麽樣的創作計劃?對未來的創作,您有什麽樣的期盼?

張振江: 打算對以往的作品做進一步地梳理,重點將放在關註繪畫的本體語言上,力求表現自已對身邊事與物的感悟。作品首先要打動自己、做好自己,才能有可能去打動別人。

物語和心語

——張振江藝術中的歷史風景

畫家張振江,湖南醴陵人。生活和工作在廣東,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攻讀博士,曾到新疆支教,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豐富的生活經歷使他的藝術具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其創作以油畫、水彩和綜合材料見長,畫風質樸強烈,深厚沈郁,有很強的主觀表現性。

當代藝術創作中最基本的關系是藝術家與材料的關系,也可以說是人與物的關系(這裏所說的「物」,在哲學上與「精神」相對,是「物質」的含義),即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在藝術活動中,「物」是指創作所使用的具體的物質材料。張振江的藝術,早期以抽象性的材料表現為主,受西班牙著名畫家塔皮埃斯影響,作品尺幅不大,可以看出畫家對材料和形式的密切關註和研究,其作品專註於材料抽象和影像抽象,突出材料的物質感和肌理感。在其2013年創作的草圖【書院計劃之二】中,寫有創作構思的文字,可以看到形式、抽象、材料這三個關鍵詞,這一時期張振江在綜合材料的表現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

其實,張振江對西方藝術史多有研究,並且自覺地將史論研究的成果轉換到自己的創作中。在其早期的碩士論文中,他就註意到德國著名藝術家基化在作品中對於鉛材的運用。張振江認為,任何一種物質材料由於人類合目的的利用都被打上了特定的文化內涵,有其特定的精神文化意義,比如說紙材,它的生產和利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工痕跡,或者是劃過、擦過、撕裂過,或者是自然的破損,也許這種種痕跡本身就是圖形、文字、記錄、影像……總之是人類使用過就留下了人類的生存銘印。這些痕跡在各個年代、地域、時間、空間中表現的狀態各不一樣,於是就留下了時代、地域特征。選擇運用不同的材料,不但可以增加畫面的形式元素,形成獨特的形式感,而且更重要的是運用材料本身所蘊涵的文化意義,來表達歷史的內涵。一種是材料的物質感,這是大自然的時間所留給我們的視覺財富,一種是人類文明的遺存物,其間有文化變遷與社會演進所留下的人文痕跡。張振江的藝術正是在這種材料的質感和文化的痕跡中呈現出其獨有的價值,在其作品中,張振江以綜合性的材料化的視覺語言向人們述說著他對國家、歷史的情感與追思。

深沈的歷史感成為張振江藝術中的突出特色。在中國繪畫史上,「成教化,助人倫」的繪畫功能主要是由人物畫及歷史畫來承擔的,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革命歷史畫的創作不僅是學院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新中國美術的主流。這種歷史題材畫由於時代的急劇變化以及電視等現代傳媒的發達,呈現出衰退之勢。最主要的是人們對歷史及傳統價值觀念的疏遠,對當下功利的追求,使得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呈現出平面化、表層化的流行消費趨向。

近十年來,張振江積極參與了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並在多個國家級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和展覽中成績優異。在他的創作中,既有【國之重器】等一系列新時期重大主題,也有辛亥革命、一帶一路等重大歷史主題。這些主題性創作,色彩凝重,沒有輕飄的廉價的歡樂,以放射性和仰視性的構圖,使表現的主體從畫面深處向我們沖過來,具有很強的視覺張力。在反映歷史人物的作品中,張振江表現了孫中山、黃興、秋瑾、陳天華等革命人物,值得註意的是,張振江畫中的孫中山等人物,並不像大多數歷史畫,依據照片復制人物形象,而將他們置於濃重而明確所指的背景中隱現,在他們的胸前,有幹枯的花草,以泥土般的斑駁顏料,大筆觸的用筆和用刀縱橫塗抹,既表達了物質化的既視感,也增添了歷史的遙遠感,從而使張振江的歷史題材創作,從客觀再現轉向了對歷史的感受和認識,具有藝術家的獨特表現形式。在反映新中國成就的主題創作中,張振江表現了航母、驅逐艦火箭軍導彈、和平之盾坦克、海洋石油勘探、高鐵建設等現代化成就。張振江在這些作品中並沒有簡單地表現物質化的科學與軍事裝備,而是將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等科研人員、軍事指戰員、工人等新時代的英雄作為表現物件。雖然,他們大多數在畫面中是中遠景的群體形象,但人民作為整體,與他們所創造的國之重器和重大工程,共同構成了新時代的壯觀景象。

中國油畫的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它選擇了以寫實和具像為基本的繪畫形態。油畫家的創作,具有很強的個人性,受制於時代和社會的外在事件的影響,在具體作品的描繪過程中,積累了畫家對於畫面的視覺感受與操作性積累,有很強的技術與經驗特征。近20年來,中國美術中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現象,它固然有黨和國家主導和推動的根本動力,也與中國美術家自覺的對民族國家的歷史與英雄的追憶和信仰有關。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人類存在,像「黃金」般的英雄崇拜就會存在,「在人們的胸懷中,沒有什麽比這種高於自己的人產生的敬仰更高貴的感情,在任何時刻,這種感情都為人的生活帶來勃勃生機。」英雄崇拜是永恒的基石,人們將藉此開始重建新時代,這是人類歷史巨變中有生命力的中流砥柱,也是近現代中國革命史的一個不可動搖的基點;否則,歷史將變為一片深不可測和漫無邊際的海洋。

美國藝術家李察·蒂特(RichardTuttie)指出,人身上自然的東西應該與自然有一種和諧——材料就是自然。對藝術家來說,材料語言怎樣在觀念表達中恰如其分地展開敘述,工具和技術怎樣在創作中推動表現的力度,以及物質材料怎樣在藝術家手中魔幻般地超越原本的文化內容,始終是問題所在。與許多跟著感覺走的畫家不同,張振江的藝術創作如此重視材料語言是因為他具有很強的理論自覺性,這來自於他對基化等重要藝術家的藝術史研究,在研究基化的博士論文中,他提出了「畫語」的概念,所謂「畫語」,就是由形體、色彩、材質及它們之間的組合方式、方法所構成的繪畫語言。繪畫語言承載著畫家的思想觀念,藝術家作跡造像的繪畫過程,就是利用繪畫藝術的基本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物質呈現和視覺轉化的畫語表達過程。受到鐘孺乾先生的「繪畫跡象論」的影響,「作跡造像」成為張振江創作的藝術方法,即在畫面運用各種材料和組合方式,形成表達觀念的視覺形象與色彩痕跡,具有強烈的材料感與色彩層次的厚重感。張振江認為,基化的藝術並非以令人愉悅為目的,而是具有精神追溯性。20世紀7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陷入困境,除了持續不斷的、結構上固有的威脅外,現代主義藝術面對的第二個困難,就是裝飾效果的不斷擴大,將藝術轉變為各種令人愉快的形式遊戲,美與崇高的經典不再成為區分藝術的標準,令人愉悅取而代之。

(文/殷雙喜)

張振江作品欣賞

(來源:創榮時代藝術中心)

畫家簡介

張振江, 中央美術學院當代油畫博士,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水彩畫系第四工作室(綜合材料與實驗繪畫)主任,喀什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研究員,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油畫藝委會委員,中國70油畫公社成員。

油畫【重器·海洋石油981】入選文化與旅遊部國家主題性美術作專案,「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美在科技——中國美術館藏科技題材美術作品展,「偉大征程 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偉大歷程 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東省政協美術館、內蒙古美術館、吳冠中美術館、誠豐美術館、莞城美術館收藏。

在【美術研究】、【美術】、【美術觀察】、【美術學報】、【世界美術】等學術期刊發表十多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