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正月初五為何稱為「破五」

2024-03-15國風

「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財源廣;正月初五摸元寶,大錢小錢用不了;正月初五請財神,家家戶戶財源滾;正月初五神進門,五谷豐登福滿門。」

「上柱香」「摸元寶」都是正月初五「接財神」的風俗習慣。

在北方,正月初五又俗稱「破五」。為何南北方對正月初五的稱呼不同?古代有哪些求財「花樣」?

對此,小僑邀請到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黃景春、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勃為大家「解謎」。


黃景春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正月初五「迎財神」的記載最早見於明朝馮夢龍的小說集【警世通言】:「正月初五,蘇州風俗,是日家家戶戶,祭獻五路大神,謂之燒利市。」明朝後期的地方誌也有對正月初五接財神的記載。

南北方對正月初五態度的差異與南北地域發展差異有關。兩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城市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市民對生活的祈願不再滿足於「送窮」,而是直接表達對「富裕」的追求。

相對來看,舊時北方很多地區延續農耕社會的傳統,因而「送窮」是正月初五的主基調。北方地區將正月初五稱為「破五」也與此有關。

古人認為新年期間有諸多忌諱,到了正月初五,人們認為新年過完了,就要開始下地幹活了。因此正月初五也意味著將禁忌「送走」了。送走各種禁忌,也送「窮」出門,這是「破五」要表達的主要內容。


張勃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在中國華北、東北、西南、西北地區,正月初五日往往被稱作「破五」、「五窮日」「五忙日」。也有呼之為「隔開」的,如台灣基隆,正月初五日就俗稱「隔開」,意味新正至此結束,要撤除供神的年糕、春飯、柑塔、甜料等。

這一天,在許多地方都有送窮的做法,只是具體儀式和稱呼有所不同。在河北槁城,早晨放紙炮,叫做「送窮」。而在趙州,掃除穢土置於門外,叫做「送窮」。

在河北邯鄲,要在當天早晨天未明時以「籮頭盛煤碴少許送村外,回時換為黃土,名曰‘送窮土,取富土’。」

在山西大同,這天黎明時,各家要灑掃庭院,並將垃圾送到門外。在山西大同,這天黎明時,各家要灑掃庭院,並將垃圾送到門外。

在河南林縣,這天早晨,家家將一些柴灰送到十字路口,叫做「送窮灰」。在四川三台,初五日,家家將掃除的垃圾,擡到僻靜處埋掉,叫做「送窮」。

在甘肅天水,初五這天早上,把初一到初五積存的垃圾盛在竹編的簸箕裏,低下頭,彎著腰,揣著簸箕從房內退到大門口,為的是擋住迎面來的風,以免將垃圾吹下來。如果掉下一點,就要重新回到大門口,然後轉身不能回頭,一口氣跑到倒垃圾的地方,簸箕不能拿回家,要和垃圾一起燒掉,意思是燒掉了五窮,今年家裏一定會富裕。而這天,人們燒了五窮還不放心,中午要吃玉米面做的稠糊(當地人稱為散飯),意思是用稠糊把五窮糊住。

在陜西宜川,破五忌出門,所謂「破五出門,一生受窮」。這天中午吃餛飩,叫做「填窮」,這天一定要吃飽,意味著一生不挨餓。

在南方一些地區,比如上海、江蘇、浙江、河南的南部,初五日,往往被視為財神生日或五路財神生日,人們在這天或前夕習慣接財神,也叫接路頭。

如【上海縣誌】載:「五日,接財神,用鮮鯉擔魚呼賣曰‘送元寶魚’。至暮轟飲,曰‘財神酒’。」

另據1961年【上海史料叢編】【外岡誌】:「初五日祀五路,謂之‘燒利市’,以祈一歲之生財。」

在江蘇蘇州,接路頭時,要在客堂正中掛上財神畫軸,前面放酒盅五只、筷子五雙,以及五幹五濕的供品,此外,還要加四碗四碟,中間三牲盤:金雞兩只、五花肋肉一方,活鰱、鯧魚各一條。雞要縛成元寶狀,口銜青蔥;魚上壓一把菜刀。又一盤盛豬腸一大五小、豬蹄一只、雞蛋五枚、豬血兩方。另備水盆一只,養活鯉魚一條,祭後放生。

商家也於初五左右開市,祭祀財神,並招人飲酒,叫「接路頭」。這天,乞丐也來湊趣,以紙紮獅子作跳舞狀,向各店乞錢。叫「掉獅子」。

在浙江杭縣,這天也要接路頭。在浙江嘉興,初五早起虔誠供神,叫做「乞利市」。

你家在正月初五這一天有何習俗?

歡迎在下方給小僑留言分享!

祝大家財運滾滾,兩手抓財!

來源:中國僑網(ID:qiaowangzhongguo)

作者: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