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節日歡歌丨火把節:點燃狂歡激情

2024-03-13國風

彜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其中比較知名的有火把節,流行於貴州、雲南、四川等彜族聚居地區,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目前,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彜族十月太陽歷中的星象學研究,農歷的六月二十四北鬥星鬥柄指向正南,時為夏至期間而定為節日——火把節。彜族火把節的來歷,還與彜族人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

The Yi ethnic group has numerous traditional festivals, with the well-known Torch Festival being popular in Yi inhabited areas such as Guizhou, Yunnan, and Sichuan. This festival holds deep ethnic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is renowned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Carnival of the East". It has already been recogniz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點燃火把。 (羅大福/攝 貴州圖片庫發)

火把節習俗

彜族火把節習俗,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祭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第一天:祭火。村村寨寨都會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鄰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彜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裏接過用蒿草、幹柏柴、幹樹枝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

第二天:玩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賽馬、摔角、唱歌、鬥牛。姑娘們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奶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等。在這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彜族的選美了。按照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

第三天:送火。這是彜族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巨大的篝火,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天吃過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其他人家就爭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歌,歌聲隨著火把的蔓延響徹山谷、直沖雲霄。隨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大家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遊戲。火把節也是少男少女點燃愛苗、傳達情意的好時機,姑娘們穿著自己縫制的衣裳展示靈巧的手藝,小夥子在種種比賽和表演中博得姑娘們的芳心及微笑,也借著通宵歡歌狂舞,互相表達愛意。

彜族同胞舉行火把節取火儀式。(羅大福/攝 貴州圖片庫發)

篝火燃起萬丈豪情

現在,火把節期間,大部份彜族聚居地區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周,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頭。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

作為筆者的家鄉貴州省威寧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在彜族聚居的鄉村,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傍晚,當牲畜歸廄、眾鳥入巢,人們吃過晚飯後,青年男女點燃用幹柏柴、幹樹枝紮成的火把,走出家門,順田邊地坎、沿大路小路,聚集在一起,或圍著篝火唱歌跳舞,或在田邊地角追逐嬉戲,搶火把歡鬧。一條條由火把連成的火龍,一堆堆熊熊燃燒的篝火把美麗的彜鄉打扮得分外嬌艷,把大家的笑臉照得異常通紅。火把在雄風中飄蕩,火光映紅夜空,與星辰交織,照耀著一張張歡樂的笑臉。篝火熊熊燃燒,染紅了花坡,灼熱了山野,拉長了彜家兒女的身影。歌聲、口哨聲響徹夜空,震蕩曠野;舞步、戲鬧的身影湧動、奔流,像一張張色彩斑斕的畫卷,令人陶醉。

彜族同胞與遊客在貴州省畢節市百裏杜鵑管理區一起歡慶火把節。 (羅大福/攝 貴州圖片庫發)

豐富美食彰顯彜族風情

火把節期間的美食有彜家雞八卦、彜家坨坨肉、燴羊雜碎、小籠蒸牛肉、油雞樅、彜族豆豉、彜家蕎食、彜家酸豆角炒肉、彜家酸湯魚等,彜族的食俗豐富,美食眾多,這些菜都是招待貴客的招牌菜。此外,還有喝彜族美酒——「咂酒」,唱彜族敬酒歌。

坨坨肉是彜族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頭等佳肴。彜族人民常說:「沒有酒說話沒精神,沒有坨坨肉不像招待客人。」

過去火把節期間,彜族同胞吃飯時,會在地上鋪滿青松毛,席地而坐吃飯,清新宜人。隨著時代變遷,民俗也在不斷變化,他們已不再鋪青松毛了,只是象征性地在門頭掛一根松樹枝,或者撒幾根松毛在餐桌上。

火把節充分體現了彜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著彜族起源發展的古老資訊,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火把節是彜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標誌性的象征符號之一,也是彜族傳統音樂、舞蹈、詩歌、飲食、服飾、農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載體;火把節對強化彜族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火把節作為彜族人與各民族交流往來以及促進民族團結都有積極作用。火把節已經成為獨特民族魅力和彜族文化的展示視窗。

彜族人的火文化標誌著古老的文明。古時,彜族先祖高舉火把向洪荒告別;今天,彜族人高擎火把回歸自然的神聖,譜寫著一曲曲火文化的燦爛之歌!火一樣熱情的民族,點燃火一樣的激情,用熾熱迎接新的時代,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文 | 蘇介華

新媒體編輯 | 徐婕妤

二審 | 張 芬

三審 | 趙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