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箜篌:鳳之於飛音繞梁

2024-07-09國風

「非琴非瑟亦非箏,撥柱推弦調未成。欲散白頭千萬恨,只消紅袖兩三聲。」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雲和】,描寫的便是在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樂器——箜篌。箜篌不是琴或瑟,也不是箏,但同屬於五大類樂器中的彈撥類樂器。在中國古代,箜篌主要分為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等形制。箜篌聲如鳳之飄曳,古人認為其演奏最能展現鳳凰的鳴叫聲。箜篌在世界範圍內亦有分布,各地叫法不一。

▲演奏古代箜篌

箜篌興於漢,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的詩句,體現了箜篌的重要性——能否演奏箜篌是衡量一個女子是否有才學的標誌。作為當時重要的藝術科目,箜篌在女子的家庭教育中很受重視。

隋唐時期,箜篌進入鼎盛階段,演奏技藝達到很高的水平。唐玄宗李隆基不僅自己擅長演奏箜篌,還樂於教授他人。唐憲宗李純對箜篌也情有獨鐘,是一位地道的「箜粉」,因此,唐代能出李憑這樣的箜篌大師也就不足為奇了。作為唐憲宗時期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李憑是箜篌演奏領域的佼佼者。詩人李賀曾經寫下著名的【李憑箜篌引】,其中,「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都是對豎箜篌演奏的美好描繪。李憑在當時也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有評價雲「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可見其作為箜篌演奏者受喜愛的程度。

▲未上弦的青綠款箜篌

隋唐時期,鳳首箜篌多用於宮廷禮樂,在天竺樂、驃國樂、高麗樂中均有使用。驃國樂在中國古代頗受歡迎,公元801年,驃國太子舒難陀率領35名藝術家,途經南詔來到長安進獻驃國樂舞,他們所攜帶的22件樂器中,就包括鳳首箜篌。白居易所作【驃國樂】,記載了當時的盛況。鳳首箜篌在驃國(今緬甸)以及東南亞地區被稱作「桑柯」,20世紀60年代,緬甸曾把一架鳳首箜篌作為國禮贈送給中國。

▲ 緬甸贈送給中國的國禮鳳首箜篌

箜篌在宋代以後逐漸失傳,至明代徹底銷聲匿跡。20世紀開始,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家、樂器制造家不斷研究,對箜篌進行了復原,並加以革新發展,不僅繼承了古人的智慧,還滿足了當代人的聽覺需求。現在我們能接觸到的箜篌具有十二平均律的音階排列,在機械制造方面也更加靈活方便,易於學習和掌握。箜篌可以進行獨奏、重奏,甚至可以與西洋樂器相互合奏,逐漸成為當代人的新寵。

受先人智慧感召,筆者也把箜篌演奏搬上了舞台,在創作的【江山競秀】中,選擇箜篌作為「鳳翔經野」這一段落的主奏樂器,以箜篌空靈而清澈柔潤的音色,表現出鳳之於飛、遨遊天地的美好圖景。在敦煌壁畫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箜篌如影隨形的曼妙身姿。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飛天擎箜篌等造型,也為文創產品的開發帶來更多靈感。箜篌文創產品不僅具有精致可愛的形制、唯美流暢的線條,還可以演奏,讓箜篌在新時代延展出新的生命力。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飛天擎箜篌(局部)

新的樂器改良、新的音樂創意、新的文創體驗,賦予箜篌這件古老樂器更多的當代價值。箜篌在絕跡幾百年之後再次復出,於古韻中煥發「新聲」,也表達和寄寓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願景。

(作者系國家一級演奏員,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2024年7月9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箜篌:鳳之於飛音繞梁】

責編:張軒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