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歷史的塵埃——杏花開了,煙雨來了,江南還是那個江南麼?

2024-03-13國風

璦瑅 /文

▲[明代]周之冕【杏花燕子圖】,紙本設色,26.5×36.3cm。上海博物館藏。

二月杏花 -花神楊貴妃 ,史誌有

本篇約3000字,閱讀約需要8分鐘

客子光陰詩卷裏,杏花訊息雨聲中。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些詩句是不是都極美?

但好像都不是唐詩?

論詩,無疑以唐人為第一。然而,如果言及杏花詩,則宋人亦不遑多讓。尤其陸放翁那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極是喜愛。雨水已過,春天悄然而來,又到了杏花時節。

「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

梅花送走冬日,春風吹紅杏花。

在古典中國,常把農歷二月稱為杏月。此時氣候回暖,春色盈野,杏花次第開放,雲蒸霞蔚,占盡春風。宋人朱淑真詠杏花雲:

淺註胭脂剪絳綃,獨將妖艷冠花曹。

春心自得東君意,遠勝玄都觀裏桃。

而宋尚書則不假思索寫道: 「紅杏枝頭春意鬧」。 語句雖俗,卻也寫實。一個「鬧」字,春天仿佛就在眼前。看那邊,「一枝紅杏出墻來」,它有什麽話說要告訴我們麽?

▲ [明代]周之冕【杏花錦雞圖】,絹本設色,157.8×83.4cm。蘇州博物館藏。

杏花是中國的原產花卉(西方國家的杏樹據說是由絲綢之路傳入),已有超過4000年的栽培史。殷墟甲骨文中就有「杏」字,與現在的字形幾乎一樣。杏在文獻中出現的時間也較早,中國最早的歷書【夏小正】中就說「正月,梅、杏、杝桃則華」。和桃花早早走入詩人的視野不同,杏花在文獻中更多是和農桑聯系在一起。西漢【汜勝之書】說「杏始華容,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杏花初放,開啟的是春耕的序幕。

盛開時的杏花,艷態嬌姿,繁花麗色,胭脂萬點,占盡春風,惹得一代名相王荊公也不禁寫詩贊曰: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

——【北陂杏花】

最早的杏花詩則出自南朝庾信的【杏花】,詩曰:

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

依稀暎村塢,爛熳開山城。

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

這可謂中國文學史上詠杏花的開山之作。詩人以華美的辭藻和濃艷的色彩,描繪出春日原野上杏花怒放的綺麗風光,讓人神往。至此,杏花作為詠物題材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

轉自唐代,杏樹成為園林景觀的重要花木,長安曲江畔就有數十畝杏園,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作為早春的應景花卉,杏花開時美若雲霞,香飄遠陌,深淺不一的杏花與碧綠的江水相映成趣。春日遊,杏花吹滿頭, 「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 ,曲江杏園是當時春日觀花賞景的好去處。

▲ [南宋]馬遠【倚雲仙杏圖】,絹本設色,25.8×27.3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更為重要的是,早春二、三月是唐代科舉放榜的日子。每到這個時節,曲江杏園就會舉辦探花宴。黃滔在【放榜日】中說「吾唐取士最堪誇,仙榜標名出曙霞。……歲歲人人來不得,曲江煙水杏園花」。在杏花煙霞中金榜題名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杏花也被稱為「及第花」。「遮莫江頭柳色遮,日濃鶯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連巷陌女子都知道,折得曲江杏花,便是進士登科。所以,高蟾說「日邊紅杏倚雲栽」。南宋畫家馬遠曾以為題作畫(見上圖)。曲折多變的花枝從左下角伸出,枝上粉白花朵層疊盛開,淡紅花蕾含苞欲放,透露出華貴之氣。

那時,杏花還有多色,比如:粉紅色、梅紅色、紅色等。這早在西漢【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東海都尉於台,獻杏一株,花雜五色,六出,雲仙人所食。」南朝【述異記】一書中也談到,天台山有五色的杏花;六瓣,叫仙人杏,核內雙仁。此外,杏花還有變色的特點,含苞待放時,朵朵艷紅,隨著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濃漸漸轉淡,到謝落時就成雪白一片。一如宋代詩人楊萬裏的【詠杏】詩曰: 「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 詩人對杏花的觀察十分細致。

在詩人的筆下,杏花常與江南的春雨連在一起。如上文提到的陸遊在臨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僧人誌南春遊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陳亮也不忘 「怎向江南,更說杏花煙雨」 。到了元代,詩人虞集渴望辭官回到故鄉江南,在【風入松】和【臘日偶題】中先後寫到 「為報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為報道人歸去也,杏花春雨在江南。」 自此,溫潤清麗的杏花春雨成為江南美麗富饒的自然風光和輕柔宜人的人文氣息的經典寫照,也成為經久不衰的畫作題材。如清代王翚【杏花春雨江南】(見下圖),舒衛【又題杏花春雨江南圖】,趙懷玉【題劉二贊善兄杏花春雨江南圖】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 [清代]王翚【杏花春雨江南】,絹本設色,81×51cm。遼寧省博物館藏。

細說起來,在中國,杏花是栽培最廣泛的植物之一,在華北、西北和華東地區多有栽種。它既能賞花又能采果。傳說,這源於「三皇」之一的燧人氏(「燧皇」)的發現——他也是二月杏花花神之一。

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另據【屍子】雲:「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為火也。」其中取火之木,即為杏樹,他教人取杏樹之火煮食,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燧人、伏羲、神農)之首,尊稱「燧皇」,同時亦以他為二月花神。

▲[北宋]趙昌【杏花圖】,絹本設色,25.2×27.3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今,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1.5公裏處有燧皇陵,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古代文獻記載燧皇陵原有陵冢、陵碑和大殿、東西廂房,神道有牌坊、功德碑、石像生等,古柏參天,郁郁蔥蔥。後毀於戰火和黃河多次泛濫沖刷淤積。196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來此考察,拍攝「燧人氏陵」照片一張,證實了燧皇陵的存在。在「文革」中,石碑及石像生被毀壞。據明代【歸德府誌】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商丘縣誌】記載:「燧皇陵在閼伯台西北,相傳為燧人氏葬處。俗雲土色皆白,今殊不然。」2008年6月,燧皇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5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之光」終於開始被保護了。

而在燧皇之外,二月還有一位花神——她即是婦孺皆知的貴妃娘娘楊玉環。據一代昆劇名伶曾長生先生口述、蘇州市戲曲研究室記錄整理,徐淩雲、貝晉眉校訂的【昆劇穿戴】一書記載:二月花神「鳳冠、紅女官衣、湖色絲絳、花裙、白彩褲、彩鞋、手執杏花」,為五旦,扮楊玉環。傳說,在「安史之亂」平息之後,玄宗皇帝欲移葬貴妃,但見馬鬼坡下一林杏花,無處尋覓貴妃之墳,後人便以貴妃為杏花花神——從而不免為杏花蒙上一層悲涼的色彩。

還記得【宋詞三百首】,開篇即是一闕「杏花詞」,雲: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註。」 說杏花如是白色的絲綢,輕輕疊疊數重,若隱若現的一抹淺紅如是淡淡的胭脂,隨風送出屢屢清香,蕊珠宮的仙女見到也不免有些妒忌。然而, 「易得雕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這是貴妃娘娘楊玉環的命運,也是這闕詞的作者趙佶——宋徽宗的命運。他的杏花與鸚鵡流落何方?(見下圖)

▲[北宋]趙佶(宋徽宗)【五色鸚鵡圖卷】,絹本水墨設色,53.3×125cm。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

不知道是杏花的幸運,還是杏花的不幸?它的生命居然和兩位君王及一位貴妃娘娘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想到這裏,我的盼望有些急切了——巷口賣杏花的姑娘怎麽還不來?

杏花蕊中藏著貴妃娘娘的精魂。

那麽,我將從故鄉請來年歲最長的仙姑幫她還魂,然後請她講述大唐的故事。當然,我也希望可以欣賞到她的霓裳歌舞,更希望她可以帶我們回到大唐,她微笑著答應了。我們坐著仙鹿牽引的花車奔向長安,在杏花村遇著牧之,他熱情邀請我們停下來歇息一下。杏花酒是極好的,必須嘗一口,誰知不勝酒力,待醒來發現自己呆在原地,一片水泥森林之中。方才那一幕,不過是自己等待賣花姑娘時的幻覺。且不說貴妃娘娘,即便賣花姑娘也是久不見了。

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可往何處尋?

杏花開了,

煙雨來了,

江南還是那個江南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