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老子:道的本質是感知,道是感知的法則,道是感知形成的自然秩序

2024-04-23國風

什麽叫道?老子說,道就是「大」。怎麽個大法?在天都是它生的,它肯定比天地要大。它獨立不變,沒有誰,沒有什麽事物能夠限制它,指揮它,框定它,更別說改變它了。我們還會說還有比這更大的東西嗎?這種大,已經不只是形體上的大,而且還是本質上的大。

這是道的本質嗎?當然不是。那麽,道的本質是什麽?道的本質不是自然,也不是沒有來由的自然而然。道的本質是感知,道是感知的法則,道是感知形成的自然秩序,道是感知事物間相互制約的關系和整體平衡之力,道是感知運動的規律和感知存在的根據。不從感知解釋自然,自然就無法解釋。不屬於感知的自然,自然就不可能存在。除了感知之道,自然便無道可依。非要從自然解釋出物質之道和生命之道,這便是人為的執著,只能是人為之道,是非道。老子的「天道」和「道法自然」顯然是會錯了意,道在感知,道法感知。

哲學家德莫克里特說:「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學生,智者更不例外。我們從蜘蛛身上學會了紡織,從燕子身上學會了建築,從百靈鳥身上學會了歌唱。」我們國家博大精深的國術——武術中,有一個拳術流派叫象形拳,如蛇拳、鷹爪拳、螳螂拳等,均是模仿這些動物的技擊特長而創造出來的。

但人不一樣,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他想上天入地,他想支配世界,他甚至想成為自己的上帝。

我們應該怎麽做呢?我們應該知本而為,效師而行,諸事皆簡,不相拘泥,是得自在。何為效師而行?我們應該逢高則靜,遇低則就,得果則退,近冬則隱。

我們知曉根本,抓住根本,簡而易行,懂得大道至簡的道理,並向大自然學習:身處高位要保持清靜、寧靜,身處低位也要沈得住氣,有容納的心胸,取得成果不自恃、彰顯,懂得「生長收藏的」道理,不強生,不惡死。

這就像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方正而不孤傲,不傷害別人。嚴於律己,卻不用來要求別人。對自己廉潔節制,卻不認為別人這樣行為有害。為人率直,卻不放肆。有閃光的好德行,卻不刻意顯露。

在哲學家看來,一個人的身份和財富等這些身外之物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對真理的追求、探索、領悟、掌握和運用。

歐洲哲學家第歐根尼說:「作為哲人,即使我身為奴隸,也是他人的自然統治者,就像醫生為病人服務,卻是病人的導師一樣。」

這些哲學家所說的就是要自為。說白了就是老子所說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事情辦好了,這是我自己辦成的。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愉悅和事業的成功最根本的還是要靠自己。

這就是我所要給大家所講的一半答案。接著,我在給大家另一半的答案,這個答案就是:因為成道是一種自私的找尋,是最自私的,是無比地自私,所以我們無法透過找尋而達到成道。那個找尋將會使我們成為一個很美的人,它可以使我們變得更有智慧、更慈悲、以及其他很多很多,但不是成道。

所以對我來講有三種類別的人存在,其中一種就是所謂的宗教人士,這類人是有道德的清教徒,或者就是我們所說的所謂的好人,他們繼續試著去成為不自私的,但是仍然保持是自私的。

第二種人就是那些知道除了自私以外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存在的人,他們已經變得歸於中心,他們已經變得不自私,他們透過自私而達到不自私,那種不自私是一個副產物,他並沒有作任何努力去達到它。

第三種人是既不自私,也不是不自私的人,他是成道的人,他已經超越了二分性,他甚至超越了他自己,他們已經達到了所謂的大道至簡的境界。

「大道至簡」是我們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復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要有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這種簡,就是精於心,簡於形。是拷問靈魂的一個終極問題,是讓我們認識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的終級問題。是我們看透了不說透的最高境界問題。是我們朦朧地看透了而不說明的問題。是我們懂得了透非透和知未知,所以才故意不看透,不知道,這才是透徹和知道的一種修煉境界。是我們知道世事看不透,不未知後的透和知,只有 們透徹後擁有了不透徹,明白後擁有了不明白,我們才能達到難得糊塗的真境界。是一種隱藏在我們心裏面的「無我」,是隱藏在我們背後的一種空的體現,是無物的表現,也就是佛陀所說的絕對的空無。

所以,我給出的第二部份的答案是:我們無法透過找尋而達到成道。所有的找尋在那裏都會失敗,因為直到那個找尋者喪失之前,成道是不可能的。如果有找尋,那個找尋者怎麽可能喪失呢?如果有自己,那個找尋者怎麽可能喪失呢?

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到底是怎麽樣?一個人是如何成道的?他找尋又找尋,然後會有一個片刻到來,然後他會了解到找尋的完全荒謬,因為我們無法去找尋那個已經存在自我裏面的,我們可以去找尋某種在未來的東西,但是我們怎麽可能去找尋那個已經是這樣的東西?透過找尋,我們將會錯過它。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麽?」

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後呢?」

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裏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裏,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

所以說,我們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要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要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復雜,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我們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菜根譚】中說,那些才智卓絕、超凡絕俗的人,其實都不算真正的高人,真正的高人是那些看起來平凡無奇的人。這個說法,正是對道法自然的深刻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