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如瑞法師:曾是教書育人的女教師,22歲出家,締造一個佛教界傳奇

2024-01-31國風

1981年,她在信中給父母寫道:「寧為學佛前進一步死,不為不出家退後半步生」。

當父母看到女兒寄過來的信封時,她早已依止陜西智通法師剃度為尼。

之後,她一心追隨通願法師、隆蓮法師兩位德高望重的老尼師修學,秉持師願致力年輕尼眾的培養。

她一手復建五台山普壽寺、五台山尼眾佛學院,引領廣大尼眾修行利生,由此締造了一個佛教界的傳奇。

她就是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尼眾佛學院院長、五台山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一位不平凡的比丘尼。

1959年11月,如瑞法師出生於山西太原的一個普通家庭,俗名叫索鳳仙。

法師在年幼時聰明伶俐,懂事乖巧,從小誌向遠大,父母望女成鳳,將其視為掌上明珠。

上學後,如瑞法師勤奮刻苦,積極向上,成績在班級中總是位列前茅,深得師長與同學們的贊譽。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如瑞法師以優異成績報考了「太原師範學院」讀書。畢業後如願圓了教書育人的教師夢。

在校任職一段時間,如瑞法師獲得了考研究生的大好機會,這對於同齡人來說是驕傲自豪的。但由於沈迷於佛學而淡泊名利。

1981年,因緣成熟之際,如瑞法師毅然忍痛割愛,辭去教師工作出家為尼,甘願當一名吃苦的尼姑。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正是中國教育機構用人之際,黨和國家辛辛苦苦才培養出來的教育人才,如瑞法師本該為教育服務,教書育人,又是什麽因緣讓她選擇出家這條路的呢?

如瑞法師與佛教結緣是因為她出生在佛教化家庭,其父母、祖母、姑姑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家中設有佛堂,父親誦【金剛經】三十多年,姑姑又與當代著名比丘尼通願法師交情深厚。

在這種機緣下,如瑞法師在小時候便接觸到佛教,尤其是聽家裏人稱贊通願法師的德行,對通願法師特別的崇拜,最大的心願就是見到通願法師。

1913年,通願法師出生於官宦之家,俗名翟堯臣。其父親曾任遼寧省省長,為官時剛直不阿,兩袖清風,時人眾口稱道。到了晚年父親結束官場,皈依佛門,曾親近諦閑法師等著名高僧學習佛法。

在這種環境熏陶下,通願法師自幼便博覽群書,善根深厚。1937年就讀於「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經濟系。」

1940年,因緣成熟之際,追隨慈舟法師出家,法名通願,號妙體。出家後,通願法師兢兢業業獻身給佛教事業,於五台山建寺安僧,弘傳戒律,培養了大量的年輕僧才,因緣殊勝,名聲遠播。

1981年,如瑞法師正為考研做準備,這時心中崇拜已久的偶像——通願法師要從五台山去姑姑家裏做客,得知此訊息的如瑞法師開心的整晚睡不著覺,決定去見一見通願法師。

一到姑姑家裏見了通願法師,如瑞便毫無陌生地和她閑聊起來。在如瑞法師的心裏,通願法師是那麽的平易近人,那麽的慈悲,覺得遇到通願法師是人生當中從未有過的喜悅。

臨走時,如瑞偏要跟隨通願法師去體驗修行生活,幾經周折最終才獲得父母的同意。通願法師帶著她去了四川尼眾學院,而在這裏,如瑞法師遇到了她人生當中的第二位恩師——隆蓮法師。

隆蓮法師俗名遊永康。1909年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

隆蓮法師幼承家學,三歲學通古詩,自學高中數理及文史哲,學詩習畫,鉆研中醫,懸壺濟世,古典文學基礎紮實,詩詞書法造詣很深,四十年代初即名噪四川省城,有巴蜀才女之美稱。

出家後的隆蓮法師先後追隨昌圓法師、能海法師等高僧研習佛法,後來千辛萬苦創辦「四川尼眾佛學院」。傳教幾十年佛學文化貢獻突出,與通願法師都是中國佛教界不可多得的名尼。

在兩位恩師的影響下,如瑞法師開始對人生有了另一番看法,由此熱愛上佛門的苦修生活。因緣成熟之際,她寫信告知遠方的父母要去出家了,她怕父母擔心,特意在信中交代了「寧為學佛前進一不死,不為不出家退後半步生」。以此來表明出家求道的真誠。

1981年12月,在通願、隆蓮兩位法師的安排下,如瑞法師如願於陜西一寺院出家為尼,由智通法師代為剃度。那一刻,她從教書育人的教師轉變成了一位吃苦的尼姑。

出家後,如瑞法師一直依止通願法師、隆蓮法師研習佛學,另一方面協助兩位恩師做弘法工作。期間精進不休,勤奮刻苦,深得師父器重與賞識。

1991年,通願法師深知自己住世因緣已盡,無力再撐起弘法利生工作,把如瑞叫到跟前,把終身大願托付給她,鼓勵她在五台山建一座尼眾道場,讓人們都能夠聞聽正法。

如瑞法師秉持恩師遺願,不顧辛勞,不畏創業之艱辛,於五台山普壽寺斬荊披棘,由此開創了建寺安僧的春耕。

當時的普壽寺因為歷史原因,屢建屢敗,香火幾乎滅絕,身上僅有105塊錢的如瑞法師想要在這裏建造十方尼眾道場可以說是比登天還難。但是,如瑞法師卻甘願留在荒廢不堪的普壽寺,用信心支撐起恩師的遺願。

在這期間,如瑞法師嘗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好在法師慈悲為懷,感召力量大,不少尼眾和信眾都紛紛加入她的建寺團隊。

隨著普壽寺的聲譽越來越為外界所賞識,1995年,山西政府了解到寺裏的難處,將旁邊的土地批給了普壽寺,因緣和合,普壽寺在1999年得到了外界資金上的支持得以開工擴建。

在眾多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普壽寺建設工程一步步得到落實。擴建後的普壽寺占地面積達一萬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位尼眾在此學習。

在如瑞法師的住持帶領下,普壽寺成為了一座宗風嚴明的修行道場,寺中僧侶註重威儀,安守本分,她們皆能秉持佛制精進苦修,堅持農禪並重,自給自足,僧侶們高潔的德行深得廣大信眾的贊譽。

幾十年來,如瑞法師一直效仿恩師的修行宗風,「以華嚴為宗,以戒律為師,以凈土為歸」的宗旨。還倡導「以戒律為師,開啟智慧法門」的修行主張。一心致力貢獻佛教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僧才。

與此同時,如瑞法師還規劃了「三加一」工程,為實踐「人間佛教」精神連綿不斷。這些年,如瑞法師不斷率眾致力賑災、扶貧、助學等公益活動,善行皆能遍布全國各地,有效的彰顯了佛教的大慈大悲。

由於長年兢兢業業獻身佛教事業,貢獻突出,如瑞法師的努力付出深得社會各界的認可,先後當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尼眾佛學院院長等職。曾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從教書育人的教師到佛門尼姑,如瑞法師用畢生精力締造了一個佛教界的傳奇。出家對她來說並不是逃避現實,而是一種重大的責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決定,只不過是換了另一種方式去服務社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