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唐代中期曲陽窯白釉鳥食罐

2024-03-07國風

唐代中期曲陽窯白釉鳥食罐,高3.5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3厘米。斂口,扁圓腹,口沿一側安有耳系,方便穿繩用以牢系。器內口沿有少許流釉,內壁不施釉露褐色澀胎,器腹部素胎上施白色化妝土,腹下無化妝土,然後再整體罩一層薄釉入窯經高溫燒制而成。

唐代曲陽窯位於河北省曲陽縣境內的澗磁村,創燒於唐初期,有觀點認為曲陽窯即唐定窯。曲陽窯在唐中晚期開始燒造白瓷,胎體分粗細兩種,胎色皆為黃灰或深褐灰,粗者釉及胎土中含雜質較多,胎體上有極細鐵質黑、褐小斑點。細者胎體雜質較少,胎質較細,化妝土經過濾沈澱後施於素胎之上再罩白釉燒成,因而白釉極為光潤細白。

唐曲陽窯無論粗細胎體,個別瓷器在施釉過程中存在同一共性,即在不施化妝土的部份直接罩透明釉於素胎之上。唐曲陽窯器物多施半釉,而腹下部份不施化妝土,內壁也不施化妝土,但卻習慣直接罩透明釉於素胎之上入窯燒制而成。這樣不施化妝土的部份色調偏淡灰紫紅色。

鳥食罐起源可追溯到漢代,在唐代偶有發現,宋代以後十分盛行。根據田野考古資料證明,江蘇鎮江東漢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紀年墓出土了一件黑釉鳥食罐,這應該是有記載的最早鳥食罐實物資料。

但這件黑釉小罐還應該只是鳥食罐的雛形,頸部無耳系,是直接鏤空出兩個對稱的小孔用以系繩。唐代社會經濟繁榮,馴鶴養鳥之風成為上流社會的一種時尚。以竹制品等材料制作鳥籠豢養鸚鵡、畫眉、戴勝和黃鶯等小鳥尉然成風。鳥食罐作為鳥籠中供鳥兒飲水的器具也應運而生,此時的鳥食罐已經不是用簡單鏤空小孔系繩,而是在罐口肩部一側配上了耳系,至此鳥食罐在唐代基本定型。

唐代燒造鳥食罐的窯口主要有曲陽窯、鞏縣窯、越窯和耀州窯等,但非大宗產品,產量十分有限,完整實物傳世較為稀少。

此件白釉鳥食罐,內裏無釉,器腹下不施化妝土,但澀胎上罩有透明釉,局部有流釉現象,釉薄光亮。底部無釉,玉璧底挖足淺且隨意。胎體泛褐紅,有黑、褐色極細小斑點。腹部可見旋坯痕,口沿邊上所安耳系造型厚實古拙,保存完整。唐代鳥食罐完整器傳承至今較為少見,而唐曲陽窯產品作為定窯伊始,彌足珍貴。(藏品來源:所展均為漠宏庵私人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