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看似隨意,實則有講究!單縣老秧歌的角色你知道幾個?

2024-01-27國風

1月20日,在單縣黃崗鎮二街村,秧歌隊正加緊排練新年節目。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鼓點,賣膏藥的「遊醫」與「媽媽娘」相互逗趣,左右的「姊妹們」手持彩扇,扭動身姿,隊伍整齊劃一,賞心悅目。

賣膏藥的「遊醫」與「媽媽娘」相互逗趣。

「村裏的秧歌隊起源已經說不清楚了,但至少得有100多年的歷史。」扮演「遊醫」的黃紹彬說,他19歲就開始跟著老一代傳承人扭秧歌,如今已經扭了50多年。

「我們村的秧歌看起來是隨意地扭動,其實有固定的規矩和技巧。眼神、表情、走路姿勢都要和鼓點、鑼聲默契配合,非常嚴謹。」黃紹彬介紹,鑼鼓是秧歌的靈魂,鼓點在前,鑼聲跟上,鼓點引導踩點,踩點緊跟鼓點,鑼鼓齊鳴,有板有眼,速度適中,音步合一。

「表演時,隊伍前方的‘沙拉巾’揮舞手中的棍棒,標誌著秧歌表演正式開始。」黃紹彬解釋道,「‘沙拉巾’負責引導秧歌表演的節奏變化和隊形調整,根據他們位置的改變以及舞棍姿態的不同,可引領秧歌隊做出‘二馬分鬃’‘剪子鼓’‘鐵索扣’等十多種隊形。」

手持棍棒的「沙拉巾」引導秧歌表演的隊形。

二街村秧歌最有特點的,是在隊形變換中穿行的固定角色,有「遊醫」「媽媽娘」「白茬」等八個。「其中‘傻妮子’名叫十裏香,‘傻小子’名叫巴俊,他們的表演者畫上花臉,表情滑稽,舉動誇張,時而挑逗觀眾,時而搶奪觀眾的物品,互動娛樂。走在他們後面的「媽媽娘」則作勢要打,阻止他們的行為,場面非常有趣。」黃紹彬說,這八個固定角色共同呈現出一幅生動熱鬧的趕集景象。

「觀看就是一種享受,以前每年最期待的就是初七‘送火神’、十五‘鬧元宵’,200多人的隊伍,能綿延1公裏,在各村街道間巡遊,持續五六個小時,熱鬧無比。」二街村村民黃玉松回憶以前的秧歌隊表演,感慨不已。

上世紀90年代,隨著老一輩人年齡的增長,年輕人忙於務工掙錢,二街村的秧歌隊開始青黃不接。「如今的秧歌隊有50多名隊員和6名鑼鼓手,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黃紹彬說,為了繼續傳承和發展「二街秧歌」,他們自費購買了服裝、鑼鼓、音響等設施,並成功申報了縣級非遺傳承保護專案。隊員們在深入研究傳統技藝、自我磨煉的同時,也透過網絡影片學習時尚動作,還創新性地引入了「彩帶龍」舞。

秧歌隊新加入的「彩帶龍」舞。

在這些秧歌隊員的努力下,二街村的秧歌隊又呈現出勃勃生機。除了節日演出,隊伍還參與養老院、孤兒院的慰問表演,鎮裏有時還邀請他們參與黃河大集以及其他宣傳教育活動,受到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

「現在,鄉親們一塊扭秧歌,一方面是為了傳承這一民間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健身娛樂。」秧歌隊隊員段秀英笑著說,大家很喜歡這種運動方式,現在村裏五六歲的小孩都會扭幾下。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李兆興 通訊員 王曉蘭 秦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