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真貴氣!用黃金做紋飾,探究明清瓷器上的「金彩」工藝!

2024-06-27國風

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過對黃金的崇拜和使用,不論是服飾、首飾,還是瓷器、家具,黃金已經融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中。

中國自商朝就已經有了黃金開采與制作工藝,商周時期青銅工藝的繁盛,也為金器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至唐代,金器已成為顯示唐王朝富麗堂皇、燦爛奪目的標誌。

唐·金銀絲結條籠子 法門寺出土

黃金奪目亮麗的顏色,極具奢華的感覺,讓人們想盡各種辦法將這種顏色裝飾於器物的表面,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瓷器。

在陶瓷藝術中運用「黃金」工藝來裝飾器物,被稱為「金彩」。

明嘉靖 白釉描金雲龍紋罐 故宮博物院藏

根據史料記載和發展實際,景德鎮陶瓷金彩裝飾工藝始於宋,元、明、清時期各有不同程度的創新。陶瓷中的金彩裝飾工藝,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金箔裝飾

第二、本金裝飾

第三、洋金裝飾

唐宋元明-金箔裝飾

中國唐代已有金彩彩繪陶俑,但數量極少,至宋代,定窯、建窯茶盞上常常可以看見用金彩裝飾的圖案,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中有提及名叫「金花烏盞」的描金黑茶盞,為當時高麗國與中國通用茶具。

宋柿釉金彩蝶牡丹紋碗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當時采用金箔裝飾瓷器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貼金,一種是戧金。

貼金是用毛筆直接蘸膠液在瓷器表面書寫或描繪圖案,待膠液半幹時將金箔貼上上並壓實,膠液幹透後再用硬毛刷將圖案之外的金箔刷掉,只留下塗膠處的金彩圖案。

元 景德鎮窯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 故宮博物院藏

戧金是使用堅硬的工具在釉面進行鏨刻,然後再在鏨刻的溝槽內填膠、貼金,待膠液幹透再將溝槽外的金箔去除。

元代景德鎮窯,卵白釉堆花五彩戧金花卉紋碗,上海博物館藏

明代的【天工開物】中記敘過金箔的制作過程:「凡色至於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後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面,可蓋縱橫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內,竭力揮推〔椎〕打成。」

彩漆戧金花卉紋圓盤,故宮博物館藏

但是,不論是貼金還是戧金,都離不開膠液的貼上。而當時的膠液大多是有機物質,經過百年後,極易脫落,留者甚少,所以這時的金彩牢固度較差,保存至今者多數已剝落殆盡,只剩痕跡。

清代-本金裝飾

清代康熙時期,禦廠開始運用一種新興金彩工藝,把金粉溶於膠水中,然後用繪筆描畫瓷器紋飾,俗稱「描金」,這便是本金裝飾。

清雍正 黑釉描金雲龍紋高足杯 故宮博物院藏

本金 ( 金粉 ) 的含金量較高,由於是沒有經過化學處理的固體金屬,描繪操作較困難 , 技術要求也高 , 因此多運用高級的陳設瓷裝飾。

清康熙 礬紅彩描金雲龍紋直頸瓶,北京故宮藏

康熙五十一年(1712),耶穌教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給奧日神父信件中曾提到景德鎮金彩的調制方法:「要想上金彩,就將金子磨碎,倒入瓷缽內,使之與水混合直至水底出現一層金為止。平時將其保持幹燥,使用時取其一部份,溶於適量的橡膠水裏,然後摻入鉛粉。金子和鉛粉的配比為三十比三。在瓷胎上上金彩的方法同上色料的方法一樣。」

清雍正 黑漆描金百壽字碗 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使用金粉繪制的金彩經低溫烘烤,然後用瑪瑙棒或石英砂磨擦,能夠發出金燦光澤,達到鍍金效果。與以往的金箔貼金相比,描金圖案更加細致生動,金粉與器物結合越發緊密,不易脫落。

晚清民國-洋金裝飾

1830年,德國人居恩創制出「金水」,即將黃金溶解於王水(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1∶3配制的混合物),然後繪畫。這種金彩制作方法大約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傳入中國,並套用到景德鎮瓷器制作中,被稱為洋金工藝,又稱:亮金或金水。

清光緒 藍地描金團花紋賞瓶

金水的含金量只有16%左右,燒彩的溫度在850-900度之間,通常要燒兩次。其優點是金彩發色好,光亮平整,且大大降低了黃金的使用量,附著力好,出窯後不需要再進行打磨拋光。

清嘉慶 「懋勤殿」款龍紋印盒,清宮舊藏

民國以後至今,瓷器上使用的金彩絕大多數是合成的金水,真金成分難找到,當然有一些用於出口的高檔瓷除外。

清乾隆 青花描金風景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