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守正行穩以致遠

2024-04-14國風

吳為山

本文圖片均為「行穩致遠——張海八十以後新作展」現場。 中國美術館供圖

書法,肇於自然,關乎人文,映涵哲思,波及窮達。

書法之線連著古代與現代,有著內在文化生命的連續性。這條線,剛柔相濟,枯濕濃淡,變化無窮,以其創新性體現了無窮魅力;這條線,點劃時空,構建形態,神逮文字的天象地脈,飽含書者的信念與精神、智慧與情感,留下時代的審美風采。

張海先生多年遊弋於書法藝術天地,其間所蘊含的創變之道、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早已默無聲息地內化為他的生命過程。

他曾用三種角色概括自己的書法人生:如影隨形的書法踐行者,資深的書法組織工作者,以及年輕的高等書法教育者。此三者,道出了張海先生一生的理想與追求。

在書法創作之路上,張海先生行穩致遠,始終保持著一種求新求變的精神。他透過在「一筆草」「魏碑楷」「寫意篆」等方面的探索,進行根植於傳統的創新,以個體藝術生命的軌跡,呼應著書法史程的連續性,為氣象萬千的書法美學貢獻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以及新的審美價值。1995年,沈鵬先生曾為張海作品集寫過一篇序言,題目是【創造力的實作】。若就用「創造力的實作」審視張海先生之書風,其特點有三:一是,以漢隸為根據,以破體為路徑,融篆書、楷書、行草筆意為一體端莊大方的張氏「草隸」;二是,以魏晉為高標,用筆剛健,結體簡練,強調自然書寫,格調清新,妙趣橫生,別有一番情致的小字行草;三是,鋒破神聚,中側互用,虛實相生,筆影隨形,具有探索性的破鋒行草書。在此,不妨參照張海先生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書法家」榮譽稱號時的頒獎詞:「書法五體皆工,入古而不為古法所泥,錘煉出新。他的草隸、行草書,刪繁就簡,形簡意豐,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以上引述,是對張海先生於傳統之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成績的中肯評價。

張海先生也是一位善於思考的書法家。他針對書法現狀,立足書法發展路向,敏銳抓住書法「尚技」、代表作、評論、時代風格、打造時代經典等業界與社會關註度很高的問題,研精覃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並拿出可行性方案。

張海先生還是一位書法教育工作者。年輕時,他就倡導成立河南書法函授院,面向全國培養書法人才;古稀之年又受聘鄭州大學擔任美術學院、書法學院院長,並創辦專業期刊,提供研究平台,打造學術陣地。多年來,張海先生孜孜於傳道授業,為推動美術與書法學科建設和高等藝術人才培養,可謂汲引忘疲,獎題不倦。

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今天我們對書法家提出了更多要求——不僅在於推動藝術本體之發展,還應與當下社會產生互動,乃至參與社會文化價值之形塑過程。此間,書法家的社會責任感當是重要內容。

張海先生履職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期間,書協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書法事業健康發展的新舉措,讓書界耳目一新。張海先生不僅出謀劃策,還捐資助學,扶困濟貧;獎掖後進,不遺余力,至今為西部地區培養優秀書法人才已逾千人。

書法之根本在乎人,在乎由技入藝,進而入道。此道,不僅在於方式、方法、規律,更在於德。所謂書道,實為做人之道。凡流傳後世而不朽之書法,皆與文相得益彰。文以載道,文如其人,而作為藝術創作之主體——人,乃一切作品之本源。與張海先生同任全國政協委員時,我們都送出了一系列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當代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提案。張海先生以藝履職,建言獻策,令我感佩。

張海先生與中國美術館之淵源可謂深厚。從組織群展到舉辦個展,他書法生涯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都曾在中國美術館亮相。他亦受邀擔任中國美術館展覽收藏評審委員會顧問,對中國美術館事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先後向中國美術館捐贈40余件代表作、力作,豐富了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收藏序列。

張海先生循其性之所悟,求其學之所資,開性悟學,業精於勤——每過幾年,就出一本作品集;每隔幾年,就辦一次新作展。張海先生就是以此方式督促自己在藝術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亦由是,今天我們方能於中國美術館看到「行穩致遠——張海八十以後新作展」,此展皆為先生近3年創作的數量可觀的精品新作。古人雲「梅花香自苦寒來」,此語正可應張海先生之藝術人生。凡臨池學書者,當能感悟其個中甘苦。相信,透過展出作品,觀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位書法家螺旋式上升的登攀之路,並從這位書壇耆宿身上看到蓬勃的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