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銀川當代美術館獨創兒童展覽品牌「西北藝術種植計劃」全新篇章「黃河兒童藝術展——一顆種子的旅行·元點」近日對外展出。不同於以往的兒童展,此次展覽不只為兒童打造,還希望成人能夠共同參與,就像面對現實世界一樣,各自發現屬於自己的角度與見解。
展覽特別邀請世界各地關註兒童現狀的具有代表性的40位多媒介藝術家、5家參展單位,攜手45位共創夥伴帶來的15個共創專案,以及614位元小藝術家,從藝術史的角度重新審視兒童的思維與表達,以「洞穴微光」「時空漣漪」「群星閃耀」和「碳矽紀元」四個板塊,展示了84/組代表作品/專案,其中包括專為此次展覽量身客製的新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在展覽開幕現場,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在致辭中說:來到銀川總有幾許和幻想有關的感受,在全國這麽多地方,銀川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名字,讓人覺得有星空之感!
「一顆種子的旅行·元點」展覽,是以面向未來為建構方向,並蘊含當代意識的藝術展覽,因而它與常見的兒童藝術展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中國台灣地區舞蹈家林懷民曾發表見解:在簡化字中,鮮少有字能讓人覺得特別美觀,但「願」字的簡化卻頗為巧妙,它由「原」與「心」二字組合而成。本次展覽不僅追溯至「原」的概念,更進一步深入到更為深邃的「元」之層面。在當今時代,特別是作為當代藝術的從業者,我們應當如何理解這兩個「yuan」字的深層含義?又該如何維系那些與藝術最本質的聯系,並富有創造力地將它們表達出來呢?此展覽成功地將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的心靈緊密相連,因此,這是一個值得深入「閱讀」與品味的展覽。
展覽現場
策展人趙子懿在致辭中提到,展覽以兒童為切入點來探討人類問題,透過兒童藝術,我們看到藝術對人類行為的對映和啟示,認識到藝術在理解自我和探索世界中的獨特作用。展覽不僅為兒童而做,更希望成人透過本次展覽來思考自身。兒童是我們的過去和現在,孩子們是我們的未來,「元點」所探討的是起點、是每個個體、是伴隨時間的相互影響,是歷史和未來,是當下的全新開始。
展覽開幕現場
在開幕現場,「遙劇場」創始人李思遙與團隊帶來劇目【我從未對你訴說】,讓觀眾近距離聆聽到一群稚嫩的孩子日常生活中細碎的故事與煩惱。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以「洞穴微光」「時空漣漪」「群星閃耀」和「碳矽紀元」四個板塊,展示了84/組代表作品/專案,其中包括專為此次展覽量身客製的新作品。
「洞穴微光」對映出人類早期藝術與兒童藝術之間的深厚紐帶。藝術家陳粉丸帶來全新創作【這是不是一群動物】,在一個高達12米、縱深達36米的獨特展廳內構建了一個模擬「洞穴」的空間。透過洞穴隱喻與傳統藝術的當代演繹,展示了人類最初的藝術表達和創作動機。在這個「洞穴」中,兒時的手影遊戲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們模糊了空間與時間的界限,將觀者帶回那個遠古洞穴的火堆旁,感受擺弄手影遊戲的無憂時光。
展覽現場
【不存在的朋友】駱餡餅,羊毛氈綜合材料,100×80×50cm,2023
【神靈庇護鯨魚】歐陽春,布面油畫,220×385cm,2006
兒童是一類群體的集合,也是人類成長過程的一個時間階段,「時空漣漪」主要展現在這個角度下我們無法忽視的時間概念,關於童年的記憶如何被留存,那些經歷又是如何影響到個性乃及整個人生。這個板塊的藝術家們一方面在回溯兒童時期的藝術,例如,藝術家李維伊復刻兒時畫作,踏上自我探索之旅,發現其兒時的「任何決定都是嚴肅的」;歐陽春以孩童視角創作,強調藝術的精神聯系,代表作【神靈庇護鯨魚】反映其初到北京時的激情;Yusra Al-Abbadi作為兒童美術教師,其作品展現的是回歸自我的一種童趣的表達;田地透過跨年齡動畫展現藝術成長軌跡;駱餡餅羊毛氈作品溫暖了兒時的記憶,喬喬兔則傳遞樂觀與治愈;甲板從孩子塗鴉汲取靈感,展現兒童藝術與成人視角之間的轉換;汪樺互動作品從繪本衍生而來,探索家庭的陪伴與關懷。另一方面,藝術家們以更當代的創作方式,讓其成為探討「標準化藝術教育」問題的獨特途徑。比如,銀川興慶區實驗二小集團的學生們借光影裝置【對話】勇敢發聲,表達苦惱;由藝術家李維伊發起的「補交作業」計劃,邀請展望、李明、譚天、蔣誌、高磊、武子楊、葛宇路、楊圓圓8位元藝術家重做小學作業,與孩子共面問題,從不同身份探索問題的更多答案;王禮軍的三組作品【風景】【童話】【小黑屋】構成一個藝術場域,一邊呈現成人對兒童施加帶有權指導現象,另一邊則希望引導成人進行自我反思。
王禮軍 【童話】
【大墻】趙延斌,紙本丙烯,76.5×165cm,2018(秋刀魚藝術中心惠允)
「兒童」是一個大而泛的概念,在這個稱呼之下隱藏著無數鮮活的個體,「群星閃耀」意在說明:想要認識兒童,不得不誠懇地面對具體的孩子:他(她)們是如何在成長的初期認識自身,又是如何隨著時間在不同的家庭和社會文化背景影響之下,形成獨特的身份,借由此板塊提出問題,引發關於「未來」的探討。例如,周珠旺的【十二生肖】以孩童模仿動物形象,展現了中國屬相文化對個人和群體身份認同的重要性;源於青海支教時與182名孩子的十年之約,劉成瑞的【十年計劃】不僅關乎童年記憶,更呈現出不同生命軌跡造成個體或群體人格塑造的差異性;藝術家蔣建軍的畫作【失蹤兒童】聚焦遺失兒童,由個體構成的群像使得社會意義溫和而又激烈地顯現其中;姚誌燕的「恩米克斯」專案帶來的作品是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用玩具和衣物縫補的一塊織物,透露兒童視角中生活的痕跡與智慧;「是光詩歌」以【詩藏彩虹】激發鄉村兒童關於生活、關於自我的勇敢表達;李博的「無聲合唱團」用藝術的方式與聾啞兒童建立連結,借由展場空間的視覺表達,完成了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的相互救贖;攝影師莫裏森的【孩子們睡覺的地方】借由攝影作品,揭示了全球兒童生存差異,引發對復雜社會問題的思考。
李思遙 【我從未對你訴說】
【Where Children Sleep】James Mollison,攝影,2024(©︎ Takeshi Asano-KYOTOGRAPHIE 2024)
「碳矽紀元」板塊強調如何在數碼洪流中有效利用現代技術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並且保持個體獨立性和創造性,成為我們(成人與兒童)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藝術家張釗瀛【24小時藝術史】是關於藝術史如何面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田太權結合兒童純真與AI創作新作品,引發對藝術基本功與科技變革的討論;周巍用3D打銘印錄女兒成長,展現科技記錄方式的瞬時與永恒;自媒體時代,許毅博揭示「螢幕暴力」對兒童影響,引發對螢幕角色的深思;鄧大非則繼續關註家庭美育,創作探索後人類主題作品,展現孩子對未來樂觀思考;藝術家張海超的作品結合了賀蘭山巖畫、西夏文字與AIGC的數碼活化互動作品,旨在探討寧夏地域古文明、數碼化公眾互動體驗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跨越多個時間維度的議題聚合為元點所形成的全新結構關系,與展覽主題呼應。
矽基生命-【她叫露西】專案
藝術沙龍現場
展覽開幕當天,銀川當代美術館還特別邀請到13位行業學者、藝術家、策展人、媒體等多領域嘉賓,開展了一場名為「誰在為兒童發聲:兒童教育的現場、觀念與問題」的藝術沙龍,透過多維度、深層次的交流與對話,深入探討了關於兒童和開展兒童工作時,如何面對兒童這個真實的主體,以及如何開展應有之工作。
據悉,此次展覽由銀川當代美術館主辦,銀川市文化旅遊廣電局、銀川市人民政府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永寧縣文化旅遊廣電局指導,策展人趙子懿策劃,將展至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