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探索川劇振興之路——【賡續與傳承:振興川劇40周年】出版

2024-03-08國風

曾經風靡雲貴川渝的川劇,是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古老劇種。它起源於唐代,在當時有「蜀戲冠天下」之稱。後唐莊宗李存勗,自取藝名「李天下」,常與戲子們一起粉墨登場,將川戲推向巔峰。

明末清初,由於移民入川,各地會館先後建立,南北聲腔劇種在四川舞台傳播,與當地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了現在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川劇。

解放後,在「雙百雙針」和「守正創新」的方略引領下,川劇不斷推陳出新,博采眾家之長,湧現出一大批譽中國劇壇的經典之作。多個劇目走向全國大中城市交流演出,一票難求。繁盛時,川渝地區鄉鎮都有川劇院團。

但是,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和外來文化搶占市場,川劇未能跟上時代,曾經的香餑餑開始走向衰落,多個劇團因演員老化,又無新劇目推出而解體。

為了搶救、保護這一古老藝術,1982年,四川省省委率先在全國提出「振興川劇」的口號,也成為全國戲曲界振興的開始。

40年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川劇界繼往開來,弦歌不輟,碩果滿枝。但機遇與挑戰交匯,成就與困難並存。其間有不少經驗與教訓值得回望與反思。

為了貫徹二十大精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加快推進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建設,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和遂寧市文聯共同發起「振興川劇」40周年學術征文活動。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川劇從業者、川劇愛好者征集論文,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川劇的發展之路。共收得論文百余篇,經專家初評、復評,評出優秀論文30篇,入圍論文20篇,收到特邀論文數篇,內容涵蓋歷史經驗與現狀,發展路徑與社會生態鏈建設,劇團建設與人才培養,劇場營運與市場拓展,傳播與跨界融合,文獻保護與利用,校園普及與教材建設,創作與表演的探索等。

從優秀征文和特邀論文中精選了37篇,由四川省藝術研究院院長謝竹峰、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會長杜建華、遂寧市文聯副主席陳立三人主編結集,已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劉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