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出伏|四首詩詞,歷盡三伏熱,楓葉早知秋

2024-08-30國風

2024年8月24日出伏。

出伏,顧名思義,即「出了伏天」,意味著長達四十天的三伏天正式結束。

出伏之後,晝夜溫差逐漸加大,白天仍可能偶有高溫,但夜晚已能明顯感受到涼意,心情也隨之輕松許多。

欣賞四首出伏詩詞,一起迎接金秋的到來。

〔1〕

出伏後風雨頓涼有感三首·其二

宋·張耒

三伏如湯釜,熏煮理亦足。

西風半夜雨,窗戶一清肅。

那能惜搖落,共喜過炎燠。

老人亦晨起,稍進杯中醁。

詩人描繪了出伏後,一場秋雨所帶來的清涼與喜悅,流露出對炙熱消散的不盡喜悅。

盛夏三伏天,如同一口巨大的沸水鍋,世間萬物都置於其中,經受著烈日的炙烤。

夜半時分,一陣西風,伴隨著綿綿細雨,悄然灑落在窗前,驅散了連日的酷熱,帶來久違的涼爽,戶內戶外顯得格外晴朗寧靜。

不用憐惜那些因季節更叠而雕零的草木,度過炎熱的夏日,大家心中都充滿了欣喜。

老年人在這涼爽的清晨,也早早起床,斟上一杯美酒,細細品味這份來之不易的舒適與愜意。

出伏的美,在於那悄然綻放的秋意,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溫柔。

〔2〕

出伏後風雨頓涼有感三首·其一

宋·張耒

秋風振秋曉,萬境一淒清。

幽草蟲響息,高葉露華凝。

戢翼烏尚宿,引吭雞屢鳴。

淹留度華歲,悵然難為情。

戢翼 :(鳥)收攏翅膀,不再飛翔。 淹留 :長期逗留。

初秋的清晨,秋風帶著幾分清涼吹拂大地,萬物被籠罩在一派淒清的氛圍之中。

風雨過後,草叢中昆蟲的鳴叫聲也漸漸停歇。高高的大樹上,枝葉間掛滿晶瑩的水珠,在晨光中閃爍著柔和的光芒。

烏鴉收斂了翅膀,靜靜地棲息在枝頭,遠處的雞鳴聲,不時劃破長空。

長久地欣賞雨後的風景,想到歲月匆匆,年華將盡,辜負了大好時光,心中湧動著悵然若失的的情緒。

無論經歷了怎樣的酷暑與煎熬,總有一份清涼與寧靜,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珍惜。

〔3〕

出伏

明·鄧雲霄

江行逢出伏,楓葉早知秋。

霞帶新鴻去,帆拖片兩收。

浮生空復爾,大藥竟難求。

莫道金風爽,蕭蕭起旅愁。

出伏這天,詩人正好乘船遠行。岸邊的楓樹葉仿佛早已知曉秋的訊息,悄悄換上了初秋的衣裳。

絢爛的雲霞帶著南飛的大雁飛向遠方。江面上的船只也收起風帆,順風順水而行。

回首往昔,人生如夢,似乎在重復著相同的模式。那些靈丹妙藥,如同鏡花水月,難以尋得。

不要說秋風送爽,那蕭蕭的落葉聲,喚起了詩人對遠方家鄉的深深思念,旅途的孤獨與憂愁也隨之湧上心頭。

季節流轉,歲月在生命的軌域中,總會留下深深淺淺的銘印,鐫刻在心靈深處,成為永恒的記憶。

〔4〕

出伏調潘十

宋·張耒

伏盡熱隨盡,古語常有憑。

淮南歲苦旱,秋暑郁方蒸。

老火熾而焰,弱金融未凝。

火雲大江沸,烈日群山赪。

平生白羽扇,揮拂何功能。

蓬頭臥永晝,起冠汗沾纓。

柯山屢空子,貧病復相仍。

衡茅未可詣,作詩問寢興。

屢空 :貧窮無財。 衡茅 :簡陋的居室。 相仍 :依然,仍舊。

出伏,並不意味著天氣會立即轉涼。在江淮、江南及華南一帶,出伏後,天氣仍然可能持續高溫,出現所謂的「秋老虎」。

宋代的張耒,在出伏後,就遭遇到這樣天氣。

古人常說,出伏後,暑熱全消。然而在淮南地區,今年卻遭遇了秋老虎,即便已經出伏,暑氣仍舊像蒸籠般籠罩大地,讓人難以喘息。

熾熱的陽光如同燃燒的火焰,空氣中微弱的涼意,尚未來得及集結,便被熱浪吞噬殆盡。

烈日映照的江面上,翻滾著騰騰的熱氣;群山之間,烈日高懸,山石都被染成一片赤紅。

在這酷暑之下,即便平日用來消暑的白羽扇,此刻也絲毫不起作用。只能披散著蓬亂的頭發,整天躺在屋舍之中,每當起身時,冠帶都被汗水浸濕。

詩人自比為「柯山屢空子」,即經常貧困之人,飽受貧病交加的折磨,無法去探望潘十,只能作詩問候朋友,如此炎熱的氣候,日常起居是否安康。

這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描繪出一個在逆境中掙紮,卻依然保持樂觀與堅韌的文人形象,讀來令人動容。

暑去秋來,願我們都能收獲滿滿,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有個舒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