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15歲考進北大,25歲選擇自殺,他留下一首詩,已經火了數十年

2024-10-03國風

一個出身農村的泥腿子,卻能在15歲的年紀得到北大的青睞,甚至還能那個文學匱乏的年代,以一己之力引領著眾人對詩歌的崇拜。

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傳頌數十年依然熱度不減,而且如今還成為了拯救許多困頓之人的「救命稻草」。

然而,令人倍感痛心的是,他拯救得了別人,卻沒能拯救自己,一條由浪漫和失望編織而成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在了25歲的大好年華。

當人們對這位詩才的隕落感到悲傷的同時,自然也有不少人對其死因產生好奇: 他生前究竟發生了什麽?又或者是誰在「不經意間」傷害了他?

翩翩少年

出身寒門,當許淩雲之誌。

這或許就是查海生年幼時最熱切的想法。

上世紀60年代,中國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時期,但同時依然有很多人活在貧困之中,這其中就包括查海生的家庭。

生活在安慶市的農村裏,查海生似乎從小就沒體會過豐衣足食的感覺,尤其是當他的三個弟弟接連降世之後,這個本就潦倒的家庭就變得更加難以為繼。

話雖如此,但查海生依然沒有放棄未來,再加上父母也時常教導他 「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這就促使著他不斷努力地向上攀爬著。

盡管出身寒微,父母也不是什麽學者,但小查的身上似乎總會流露著一股子書香氣,而且頗有一種生人勿近的意味。

查海生生來靦腆,不怎麽愛說話,就喜歡把自己沈溺在書籍裏,老師和家長雖然都擔心他會變得越來越內向,但總歸也沒有太多管束。

實際上,查海生的內心卻遠沒有表面那麽內向,特別是在他不言不語的時候,心中的萬般念頭早就開始交織,並漸漸變成了一句句浪漫的語言。

查海生很有語文天賦,不管是寫作還是記憶力,他都比班上的同學要強上不少,所以他也一直渴望著能走出大山,見識更多絕美的語言和風景。

1979年,高考來臨,查海生普通地邁進了考場,但他走出考場後的表情,卻是一點都不普通。

尤其是當成績單下來的那一刻,查海生便多出了一個 「安慶市文科狀元」 的稱號,整個查灣村都為此感到振奮,因為這村裏面總算是出了個大學生,甚至還是北京大學的大學生。

15歲考上北大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

或許再難有人能體會到查海生當初是多麽地意氣風發。

然而,從山村走向首都,這種榮譽或許在查灣村裏,或者是在整個安徽省都是件值得驕傲的事。

可當查海生真正來到北京的這一刻,才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麽與眾不同,而這種天生的自卑感和追逐欲,便漸漸催生出了一位大詩人—— 海子。

資訊來源:2024年3月26日發表於澎湃新聞-人民文學出版社——【海子家鄉,詩歌的王冠彌漫著苦香|紀念海子誕辰60周年】

一代詩人魁首

在那個年代裏,能夠考上北大的農村孩子屈指可數,他們往往會比旁人更加靦腆,也更加孤獨,所以本就內向的查海生,只會變得更加孤僻。

兩年時光過去,查海生甚至都沒交到幾個真心朋友,於是他便開始將自己再次沈溺在文字裏,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讓他感到怡然自得。

文字是有溫度的,尤其是當文字逐漸變成自己的學識後,也能吸引更多同誌之士來叩響緊閉的心扉。

1981年,查海生認識了駱一禾,兩人相見恨晚,而且也有著相同的誌向,那就是讓中國的現代文學能力再拔高一層。

漸漸地,圍聚在查海生身邊的同道中人越來越多,而海子也是從此走上了創作詩歌的道路。

或許查海生並沒有出身書香世家,但他身上的文藝氣息,卻一點都不輸給別人,他的詩句經常會讓人感到驚艷,細細琢磨之下還有另外一番韻味。

就這樣,「海子」應運而生,【亞洲銅】一詩更是成為當時年輕人極為推崇的存在。

「亞洲銅,亞洲銅,祖父死在這裏,父親死在這裏,我也將死在這裏,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當家鄉發現銅礦的訊息傳到海子耳朵裏後,他並沒有因此感到高興,甚至還開始為開采後對環境的破壞而感到擔憂。

這樣的心態,乍一看是有些大逆不道,但海子別樣的想法,同樣也激起了不少年輕人的共鳴。

當失望和擔憂交織成一篇發人深省的詩詞,這究竟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其結果不難預料,而海子的名氣也因此開始傳進更多人的耳朵。

往後的日子裏, 【以夢為馬】、【黑夜的獻詩】、【五月的麥地】 等詩篇接連面世,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更是傳至近日仍熱度不減。

彼時的海子是多麽地意氣風發,這不難想象,甚至就連他的北大朋友們都不再叫他查海生或是小查,只以海子相稱。

之所以如此,也代表著這群北大學子們都認可了海子的詩人身份,而他能在20多歲的年紀就擁有如此成就,想必未來一定是不可限量。

然而,或許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極有可能覆寫中國當代詩歌環節的大詩人,竟會選擇在25歲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

資訊來源:2024年6月15日發表於青海日報——【走進海子詩歌陳列館】

絕唱

當【春天,十個海子】成為絕唱,很多人都開始對海子的死因產生懷疑。

這篇被絕望和虛妄所彌漫的短詩,似乎已經成為了死因的唯一線索,於是不少人都開始從這首詩著手,想要探清海子自殺的理由。

可惜的是,就算是駱一禾、西川等人,也沒能從這首詩中琢磨出更多含義,因為在大家看來,這首詩更像是海子生前的一種宣泄。

隨著海子臥軌自殺的訊息越傳越廣,許多好事者就開始從多方面推理海子為何自殺, 其中甚至還提及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海子的初戀,在學生時期極其喜歡海子的詩,兩人也算是因詩結緣,所以海子當年可以說是發了瘋一樣地喜歡她。

情濃之時,海子光是一封情書都可以揮灑出兩萬多字,由此不難看出當年的海子是多麽喜歡這位初戀女友。

可惜的是,因為種種原因,這段感情最終還是無疾而終,就連海子的朋友們都沒能得出緣由,不管怎麽問海子,他就是不說。

本以為這段感情只會成為一段深埋心底的遺憾,可緣分卻還是讓兩人相遇了。

再次相逢,早已物是人非,她已經嫁為人妻,而他依然是那副不修邊幅的樣子,她很冷淡,他很懊惱,所以這次重逢並無半點歡喜可言。

正是因為這個插曲,就導致很多人認為:海子是因為受不了愛情的打擊,所以才會選擇輕生。

如果說完全沒有這個因素,那是不現實的,但是根據海子的朋友 理波 描述: 海子的很多段愛情,其實並沒有那麽刻苦銘心,就因為他是個詩人,所以詩句才會讓愛情「變」成如此。

此外,還有不少人說海子是因為生活壓力所迫,才會選擇輕生。

可是隨著海子的工作經歷被挖出後,這一點顯然也站不住腳。

當年海子在政法大學工作時,每個月都有五六十塊錢的薪金,這可比當年北京工人一個月的二三十塊薪金,還要高出一倍。

而且海子的藏書也要比朋友們多上不少,就連西服也有好幾套,這怎麽看都不像是窮困潦倒的樣子。

看著「死因」接連被推翻,就又有人挖出了海子的一份「遺書」,其中提到了一對夫妻—— 常遠和孫舸。

「我是被害而死,兇手是邪惡奸險的道教敗類常遠,他把我逼到了瘋狂的邊緣.我只有一死。」

這乍一看像是海子在指證罪人,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玩笑。

他們三人本就是好友,恰逢當年流行「氣功」一說,而常遠夫妻有對此頗有研究,所以精神狀態越來越不好的海子就想透過「氣功」治愈自己。

可惜的是,氣功沒甚效果,所以常遠就成了滿腹牢騷的海子口中的「道教敗類」。

隨著各種版本的傳言不斷被證實,海子的輕生原因也就變得越來越清晰。

海子兼具詩人的浪漫和天馬行空,同時也會被這些不斷萌生的思緒擾亂心神,想得越多,自然就容易陷入偏執。

或許「殺」死海子的從來都不是某一件事,而是每一次、每一個走進死胡同的海子自己。

資訊來源:2024年6月27日發表於錢江晚報——【專訪丨海子好友理波:60年,一個詩人的死亡與復活】

結語

海子身為詩人,對文藝領域的推動是斐然的,所以這就越發使他的離開顯得可惜,而且可悲。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倘若海子能夠早點懂得這個道理,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