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李愛琴和賀曉惠的師徒情緣

2024-03-06國風

在秦腔大家李愛琴的眾多弟子中,成就和知名度最高的是楊升娟,但論像李愛琴的,就是賀曉惠。

形似神更似

用「形似神似」來形容秦腔界師徒的,上一個是肖若蘭老師和她的弟子李淑芳「小若蘭」。李愛琴老師和賀曉惠又是這樣一段佳話。

第一,形象和扮相 。本身長相就很像,毫無血緣的情況下,能長的這麽像,除了感慨基因的神奇,用現在的話就是真正「撞臉」了。扮相也很像!扮相,是看一個演員能不能吃這碗飯的基本條件。賀曉惠的扮相特別像李愛琴老師年輕時,看看她們周仁的扮相,要不是年代差,真的會讓人眼花。

第二,音色和聲腔 ,李愛琴老師的聲音是有點特殊的,這樣也樹立了自己的特點,讓觀眾記住了這個聲音。李愛琴老師也曾說,「我的音色有點特殊,任哲中先生的音色也很特殊,正因為有辨識度,才更能觀眾記得住。」難能可貴的是,賀曉惠的聲音也很像。賀曉惠一直在學習和模仿李愛琴老師的聲腔,包括她的發聲特點、拖腔韻味,特別是一些鼻音運用。這個也是藝術流派的特點。

第三,身段和風格 。賀曉慧個頭稍高,舞台影像比李愛琴老師還要好,更能壓得住台。但是氣場還沒有李愛琴老師足,舞台經驗、對表演的熟悉程度還差的遠。賀曉惠傳承了李愛琴老師比較質樸的風格,程式動作質樸無華,人物情感自然流露,舞台表演豪放大氣,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一朝拜師恩

李愛琴老師,大家都很熟悉了。她1939年出生,今年已經84歲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秦腔代表性傳承人,是如今健在的為數不多的老一輩秦腔表演藝術家。

賀曉惠走進西北五省戲迷的視野,時間並不長。其實,賀曉惠雖然在十多年前在甘肅天水一帶就小有名氣,但是讓大家普遍認識,還是拜師李愛琴以後。

賀曉惠是1968年生人,甘肅清水縣人,從小學藝,13歲考入清水縣秦劇團。為了進一步深造提升自己,1984年,賀曉慧考入陜西省藝術學校,也就是現在的陜西省藝術職業學院,系統學習秦腔藝術表演。

畢業後,賀曉慧進入渭南地區秦腔劇團,當時的團長就是著名的衛贊成老師。衛贊成老師覺得賀曉慧是個好面子,還親自為她排導了自己的代表戲【表八傑】。

1988年賀曉慧調入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秦劇團工作。在甘肅一幹,就是二十多年。當時的小生,特別是演【周仁回府】的名演員,就是任哲中、李愛琴、衛贊成,在這期間,賀曉慧按照自己的嗓音條件,潛心研究李愛琴老師的表演和唱腔。

直到2016年,正式拜師李愛琴老師才得以如願。那年5月,李愛琴老師親赴甘肅天水,在眾多同行和媒體的見證下,正式收下賀曉慧為徒。

更上一層樓

論像,確實很像。

這樣很好嗎?不見得。

晚清大畫家吳昌碩說:「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而後齊白石也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

唱戲,更是這樣。賀曉惠現在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表演風格模仿痕跡非常重。模仿,是學習的基礎。但不能一味模仿,而是要有自己的東西。

每一個人物,都是有靈魂、有情感、有血有肉的。超越模仿,就一定要有自己對人物情感的理解,用藝術手法去表現。

如果說還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表演規範性還要加強。

戲曲,講究程式,也就是規範性,不論唱腔還是表演,都要有規範。就是老藝人常說的,「要講究,不要將就」。賀曉惠的表演總體上感覺,粗放過多,細膩不足。

優秀的戲曲演員要在這些表演程式基礎上,把前人的創造成果同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利用舊程式,改造舊程式,發展並創造新程式,塑造出鮮明生動的舞台形象。

總之,做了李愛琴老師的弟子,就有責任和義務把李愛琴老師的藝術傳承發揚好。這就是藝術血脈的傳承,就藝術而言,藝術上的「基因」比生物上的「基因」傳承更為重要,這也是廣大戲迷群眾最希望看到的。

李愛琴老師已經80多歲了。從網上的小影片經常看到李老師,她年齡大了,腿不太好,走路不靈便。

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李愛琴老師和馬蘭魚老師榮獲了「傑出貢獻藝術家」稱號。

短影片平台上,偶爾也能看到李愛琴老師。李愛琴老師有短影片賬號,後來不怎麽更新了。

她創造了一個高峰、一代輝煌、一座豐碑,希望她的藝術在賀曉慧身上延續下去、發揚光大!

祝願李愛琴老師身體健康!

祝賀曉惠藝術更進一步!

已開通全網維權,請勿抄襲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