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2024國際音像藝術作品博覽會落幕,吸引近4萬名觀眾遊覽

2024-10-08國風

10月6日,國家大劇院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4國際音像藝術作品博覽會在北京藝術中心落幕。為期5天的音博會,吸引了近4萬名觀眾前來遊覽。

60多家中外知名音樂廠牌、4場專業論壇、21場藝術活動、17場藝術電影展映、8場簽售活動、16場空間演出,以及豐富多元的展覽、輕松愜意的市集,讓前來的遊客收獲了好聽、好看、好玩、好逛的體驗。

展出近5000種中外唱片

中外知名唱片公司聯合展區展出了近5000種唱片,涵蓋CD、DVD、藍光DVD和黑膠唱片,吸引60多家中外知名音樂廠牌,環球、索尼和拿索斯等世界唱片公司巨頭現場參展。

眾多音樂愛好者前來參觀,有的觀眾一口氣收藏了十幾張唱片,一些發燒友、藝術家不約而同地回憶起到中圖公司在米市大街、中圖大樓音像店采購的情景,他們稱這次展會「既是老發燒友的一次相聚,又為新一代發燒友‘入圈’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有觀眾表示:「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也喜歡上了古典音樂,對我們來說,音樂不單單是愛好,更是親情的紐帶,是傳承,是不朽的歷史。」國家大劇院旗下音樂廠牌NCPA classics特展區,展示了近年來策劃制作的實體唱片系列產品,並設定了NFC專輯分享專區,讓觀眾輕松視聽線上唱片,享受科技便捷。

國家大劇院還聯合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市文物局等為廣大觀眾帶來3D精彩舞台、央音AI作曲、數碼中軸、VR舞台體驗、「尋跡洛神賦」、360環拍等互動體驗類作品。展覽期間日均觀眾人數約2500人,五日內觀眾人數達12000余人,成為博覽會最高人氣打卡點。展覽現場觀眾人頭攢動,大家沈浸在藝術與科技的海洋中,充滿了歡聲笑語。

發燒音響體驗區也十分火熱,除發燒友外,還接待了來自各行各業的特約嘉賓近300人,如劉震雲、張凱麗、白巖松等。有的觀眾把剛剛簽售的唱片帶來展區試聽;有的選聽了國家大劇院制作出品的黑膠唱片,就直奔唱片公司展區購買自己的心儀之作;有的使用數播系統,透過互聯網現場點播了自己鐘愛的作品。這些頂級的發燒音響器材,讓音樂家和錄音師的創作得到更細節、更完美地再現。

21場藝術活動讓觀眾與大師「面對面」

音博會還聚焦於音像藝術行業的發展及前景,邀請業內音像界、科技界、藝術界專家學者,召開了以「未來已至」為主題的專業論壇。

論壇邀請了張宜春、陳誌光、李偉等音像界、科技界、藝術界專家學者,先後圍繞「藝術+科技時代」「人工智能時代」「超高畫質時代」 「沈浸聲時代」等四個議題進行了專業研討,對促進藝術界、科技界以及相關行業人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探索音影片領域在藝術與科技融合趨勢下的發展路徑和創新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21場高水準藝術活動,為觀眾提供了與藝術家面對面的寶貴機會,堪稱誠意十足的藝術大禮。

活動分為「走近大師」「新專分享」「玩轉音樂」「影像創新」四大主題,葉小綱、譚盾、王健、趙聰等近百位藝術家、藝術團體,在此分享音像藝術作品獨特的文化內涵。既有專輯分享、音樂聆賞、現場演奏、簽售活動,也有對「互聯網時代,我們如何聽音樂?」等與普通人息息相關的藝術話題的深入探討。

琵琶演奏家趙聰在黑膠唱片分享活動中談道:「做好傳承,力求創新,用音樂向世界傳達具有中國元素與民族特色的人類共同語言。」葉小綱在黑膠唱片【魯迅】的分享會中提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魯迅,我們需要從他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期望聽眾能喜歡這部作品,並把魯迅的思想發揚光大。」

20米超大銀幕、杜比全景聲帶來視聽震撼

音博會特邀5部「現象級」藝術電影參加展映,近3000名觀眾走進杜比全景聲專業劇場——北京藝術中心戲劇場,感受全新20米超大銀幕、杜比全景聲、4K超高畫質電影系統帶來的雙重視聽震撼。

中國首部XR數碼戲劇【麥克白】導演慕峰認為:「活動策劃得非常好,對國內舞台藝術電影的發展是一件好事」。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總導演鄭大聖表示:「戲劇場放映效果很好,聲音和畫面都很震撼」。

市民王先生感慨:「效果堪比imax影廳,身臨其境!」市民張女士說:「我們今天專門帶小朋友來看【只此青綠】,感謝這次活動,讓小朋友能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對舞台表演有了更深的認識。」

據了解,音博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青年誌願者的傾情助力。1000余人次誌願者分別來自北京五所高校——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首都師範大學。

一名中國傳媒大學誌願者表示:「參與首屆國際音像藝術作品博覽會的誌願服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不僅讓我更深入了解音像藝術的魅力,也讓我在服務中體會到成長的快樂。」一名中央民族大學的誌願者說:「在誌願服務過程中,我的主要任務是協助觀眾參觀展區,並解答他們對展品的疑問。這不僅鍛煉了我的溝通能力,也讓我體會到了細致服務的價值。面對眾多不同文化背景和興趣的觀眾,我學會了如何靈活調整溝通方式,既要傳達準確的資訊,又要讓觀眾感受到熱情和專業。」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